卵巢发出的黄牌警告,女人你注意到了吗

2017-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问题1:卵巢发炎,女生竟然不自知?

妇产科医师陈保仁:安全性行为及卫生习惯有助于避免感染。

下背经常痛要小心卵巢发炎?大家可能会以为卵巢痛,只有卵巢那个位置痛,其实内脏痛有两种,一种是内脏本身痛,就像膀胱发炎会不舒服;还有另一种转移痛,比如说卵巢的转移点就在肚脐,有的病人除了卵巢痛,肚脐也跟着痛,这时妇科医师一听就会联想到卵巢问题。

所有脏器都有一个转移点,也因此为什么有时下背痛,到后来会看到很多科,一开始可能先看骨科、复健科,如果刚好这两个科的医师都觉得这个病人有点麻烦,就会转到妇产科。

从人体的侧面来看,卵巢虽然在中间,但当它往后压迫的时候,背部的神经、骨头会很不舒服,这时就会引起下背痛,患者会先看骨科、复健科,到最后才转到妇产科,发现原来是卵巢、输卵管发炎引起的。

反复感染最难缠

AH

若是卵巢破裂出血的急性痛,治好就没事;麻烦的是因为细菌性感染,卵巢慢慢的肿胀,可能只觉得白带比较多、肚子有点隐隐作痛,有时会破坏卵巢附近的输卵管,甚至压迫到膀胱,会有频尿的感觉;若再恶化向后压迫到肾脏或子宫,就会觉得下腹有重重的垂坠感,肠胃蠕动变差,胀气、便秘可能同时来报到。

女性卵巢发炎常常与男性有关,多数的发炎来自性行为;另外在子宫颈全开的时候,比如生产或做流产手术时或是放置子宫内避孕器等等,所有增加子宫内部与外部接触的状况,都可能提高卵巢炎的发生机率。

妇科的感染发炎通常由外而内、由下而上,所以阴道容易发炎的女性,卵巢也会比较容易发炎,这称为「上行性的感染」,细菌一路从阴道、子宫、输卵管到达卵巢。有的菌种引发的感染症状并不严重,像披衣菌就没有严重症状,却对输卵管有很大的破坏力,严重时可能引发不孕;而有些细菌虽然让人痛不欲生,但它治疗后对生殖器官造成的危害其实还好。所以一旦有感染现象,请务必看妇科医师,不要因为症状轻微就置之不理。

好习惯减少感染机率

AH

有些女性朋友担心使用棉条会增加感染机率,的确,只要有多余的外来物,感染的机会就高一点,但棉条自有它的优点,让女性在生理期更行动自主,其实无论使用棉条或棉片,重点是要定时更换,临床上确实曾发现迷糊的女性因为忘记取出棉条,导致感染来就医的案例,这是使用不当,不能算是棉条的错。

要避免卵巢发炎,首先要有安全、健康的性伴侣跟性行为,其次在经期当中的卫生习惯也很重要。同时要建议女性朋友,规律运动和好的生活习惯,有助提升的免疫能力,女性私密部位难免会出状况,可是有些人1、2天就没事,有些人却要治疗很久,这和个人的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

问题2:腹部、四肢肥胖,是卵巢癌吗?

妇产科医师陈保仁:食欲变差、肚子却变大,要特别小心。

正常卵巢大概三到五公分左右,卵巢像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会周期性的变大、变小,但如果产生问题的时候会慢慢的大,形成腹水,肚子容易鼓鼓胀胀的,肠胃蠕动变差,食欲也受影响。

有些女性会觉得「反正变胖了,食欲差一点刚好减肥!」但就算少吃也不太容易瘦,体重反而继续增加,尤其专门胖在肚子上,等转移到肝、肠胃等部位时,几乎完全吃不下,才想到找医生,这时已经到第三期。这正是卵巢癌被称为妇科界隐形杀手的原因,因为它难以侦测,通常四个病人中有三个在发现时已经到第三期,而卵巢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仅25%。

谁是卵巢癌的高危险群?很多人都希望能预知风险,很可惜的是,卵巢癌与遗传或基因有关的比率不到10%。在遗传因素之外,目前认为没有生育、肥胖及脂肪摄取过多,尤其是油炸食物以及糖尿病患,卵巢癌发生机率会比较高。所以,建议养成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习惯。

近年来新的观点认为,糖分的危险性比脂肪更高,脂肪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只要选择好的脂肪、适量摄取即可,但精致糖分的摄取及辛辣刺激的食物,有些研究认为会增加卵巢癌风险。

另外,补充适当的钙可以减少卵巢癌的风险,补充钙有一个重点:分次补充,比如一天要补充一五百毫克,把它拆成三次,一次吃五百毫克,那么产生结石或相关的风险就会下降很多。

问题3:卵巢癌吃姜防癌有用吗?

有研究用姜的萃取物,针对卵巢癌的细胞株去做测试,研究结果发现,姜能促进癌细胞自杀,因此认为姜可能对卵巢癌有一些帮助。

问题是很难吃到有效浓度,但至少姜是目前认为对于抗发炎或者预防肿瘤蛮好的饮食辅助品。切记不要吃过量,以免造成肠胃刺激。

耕道生活

耕道生活,让您更懂生活!









































白癜风什么症状
白癜风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yy/15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