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瑾专栏莫名煽情和掠夺式报道
2017-4-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你不懂肃穆和尊重,才以为情就是一场没有节制的展览。
父亲节那天,某大门户网站的首页有一组图片报道,福建一个14岁的女孩患卵巢癌晚期,因盗窃正在服狱的爸爸前来病房看她,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和父亲过节。这场见面估计有不同的报道者跟着,媒体方监狱方,全方位无死角。爸爸出现女儿惊喜,要走时非常舍不得,一家人都落泪,新闻用词是场面感人。可报道又说,女孩姑姑说“小婕还不知道自己得了卵巢癌晚期,我们跟她说的是她只是得了良性的肿瘤,现在已经切除,正在康复期,很快就能好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本来不知道,你这么一报道,女孩不就知道了吗?
有关生了绝症本人有没有知情权是另一个话题,14岁还是未成年,监护人不想告诉她是基于他们的判断,觉得这样有利于女孩精神上的乐观。我不知道记者编辑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智力正常都会想到,只是他们忙着父亲节煽情,多煽一点是一点,顾不上考虑病床上的女孩拿着IPAD看到报道会如何崩溃。
我刚入行的时候,每到六一节我们都要为孩子们做点善事。有一年我们在广播里号召,募集加企业捐助了不少玩具,激动地送到福利院。送到的时候正是中午,院长说:去食堂吃饭吧。我问:玩具放哪儿,怎么分给小朋友,他们会喜欢吧?院长指了指一个角落,说,堆那儿吧。一会儿给你们盖章。我问盖什么章?他说送东西来的都要求福利院给他们一个证明,说明他们做过公益了。后来我知道,那些天,院长被一拨拨的爱心搞烦死了,每天都得接待,包括媒体,杭州就这么一个福利院,送来的玩具多得不得了,根本不再需要。我问:那孩子们需要什么?院长说:需要有人跟他们交流,跟他们玩。
这事儿对我有很大触动,后来台里再搞爱心活动,我都会坚持先调研:对方到底需要什么?另外,我们在报道的时候到底是享受报道本身的热闹,追求一种朗诵般的快感还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慈悲?然后我又看到国外的慈善理念,捐方和被捐方一般是不见面的,付出和获得不是面对面的感恩,付出是对世界上存在的痛苦,感恩是对社会中存在的善意。而这个思考过程后来体现在我们做的向阳花基金的理念里并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坚持着。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一直很警惕莫名煽情和掠夺式报道。文章开头女孩的事就是很典型的为了煽情的掠夺式报道。还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今年1月,复旦投毒案的被告林森浩二审维持死刑判决。他的父亲走出法庭,痛苦地蹲在地上,他的周围圆周型围了一圈记者,长枪短炮地拍他,放在网站图片头条。倾害别人生命,应该得到惩罚。但媒体这样围观他的父亲,展览他的痛苦,很无良吧。很像多年前围在马加爵家门口拍他父亲,冷静而冷血地去记录他的绝望和无言。
年,韩亚航空客机在旧金山坠毁,2名浙江女中学生遇难。遇难女生父母抱头痛哭之时,多个媒体记者用摄像机镜头对他们进行了直面记录,家属事后说在现场很想对记者竖中指。
有些记者可能会说:你装什么B,有人看我们才去拍,你以为我不累啊!我还想看你裸奔呢,你怎么不绑个摄像机自拍啊!
你不懂肃穆和尊重,才以为情就是一场没有节制的展览。
(文:动听音乐调频FM96.8《鲁瑾脱口秀》主持人鲁瑾)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白癜风医院沈阳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