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读肿瘤诊疗的临床指南预判行
2016-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肿瘤已成为目前国内第一大死亡率疾病,从医药行业投资的角度来看,围绕着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是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领域。随着基因诊断和靶向治疗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疗(或者说精准医疗)将在肿瘤的诊疗过程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是根据华创证券的证券分析师宋凯的调查研报,总结的细胞信号通道的靶向治疗技术,肿瘤的免疫治疗。
(一)细胞信号通道是未来肿瘤治疗的金矿。
细胞信号传导机制是目前肿瘤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目前上市的靶向药物针对的蛋白靶点,只是细胞信号通道中的一小部分,以后可能还将出现更多的针对新型靶点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目前全球正在进行临床实验的靶向药物数量远远超过已经上市的品种,而国内上市的靶向药物数量又只占全球上市品种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专利药,价格昂贵,限制了使用,未来随着专利药的逐渐到期,以及更多靶向药的引进,国内肿瘤的靶向治疗必将迎来一波高潮。
在DNA和RNA的合成过程中,需要生物活性酶的催化,有一类化疗药物专门阻止催化DNA合成的酶的生物活性,比如阿糖胞苷。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需要特定蛋白质的合成,长春碱和紫杉醇类植物提取物具有阻止这种蛋白质合成的功能,从而阻断细胞的增殖。下面我们将分别简单介绍这些传统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1、烷化剂
这是一种细胞毒类药物,所谓烷化,就是通过带有正电子(或者亲电子)基团,和人体内大分子物质中的富电子基团形成稳定的共价键,而这种结合将导致生物大分子的生物活性改变或者丧失。生物大分子包括DNA、RNA和酶(蛋白质)等等,烷化剂的治病机理通常体现在对于DNA分子的影响,比如通过和DNA分子的碱基形成共价键,以及在两个DNA的单链之间形成共价键——横桥,使DNA双链无法打开,从而阻止DNA的复制与合成;或者诱导核苷酸配对错误(正常是AT、CG配对),这种突变可能是永久性的,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遗传代谢。
很明显,由于烷化剂对DNA的作用将抑制细胞的增殖,除了肿瘤细胞,人体内增殖较快的正常细胞也将受到烷化剂的影响,比如骨髓细胞和上皮细胞等等,所以这一类药物将导致较严重的毒副作用。
2、抗代谢药物
抗代谢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与核酸或者蛋白质相似的物质,由于结构相似,所以能与体内代谢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或者组织生物体的代谢功能,比如嘌呤、嘧啶类、核苷酸等等,它们与生物体内代谢物结构相似,所以能和体内多种关键生物活性酶相结合,从而影响遗传物质的合成与复制。典型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和喷司他丁等等。
3、抗肿瘤抗生素
广义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包括几种:1、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2、多粘菌素等影响细胞膜的渗透率;3、放线菌素和多柔比星等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的复制。用于肿瘤治疗的抗生素主要指最后一类,干扰蛋白质(酶)的合成,或者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DNA,影响其转录和复制。
按照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多肽类抗生素和蒽环类抗生素。他们的作用相似,都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DNA或者RNA,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一般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比如博来霉素在治疗睾丸癌时与长春碱、顺铂合用,可使部分患者获完全缓解;丝裂霉素可以用于各种实体瘤的治疗,与氟尿嘧啶、多柔比星联合应用可以缓解胃腺癌和肺癌,与环磷酰胺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恶性淋巴瘤的疗效。
4、铂类配合物
这类药物的作用和烷化剂有些类似,都是通过药物中特定的基团和肿瘤细胞的DNA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从而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铂类药物和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广泛的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方案中。铂类配合物经历了三代发展,顺铂是第一代产品,卡铂为第二代产品,奥沙利铂是第三代药物。
5、植物来源抗癌药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是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主流用药之一。从植物来源看,分为几种,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的长春碱类药物;从红豆杉或者短叶紫杉中提取的紫杉醇;从三尖杉属植物中提取的酯碱类药物;从喜树的种子或根皮中提取的喜树碱等等。
6、影响激素类抗癌药
某些特定的肿瘤疾病,比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和甲状腺癌等均与激素失调有关,所以使用激素或其拮抗剂调节体内激素平衡,可以抑制某些肿瘤的生长。从大类来看,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同类物等等。
7、免疫刺激剂
免疫刺激剂也叫作免疫兴奋剂,是根据免疫应答的机理,增强自身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抵抗力的药物,例如香菇多糖和刺激因子等药物。
香菇多糖本身不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但它是一种典型的T细胞激活剂,会诱导机体产生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因子,比如白介素,能够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起到杀死或者遏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二)靶向治疗的高潮还没到。
靶向药物是一类根据细胞信号传导的机理,以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特定蛋白质作为靶点的药物。通过和特定的蛋白质结合,从而阻止细胞信号的传导。而所阻止的细胞信号,主要是影响细胞增殖或者免疫活性的细胞信号通道。所谓细胞信号的传导,就是由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的一系列磷酸化反应过程,也叫作激活过程。
目前主要的单克隆抗体,替尼类小分子靶向药物,均属于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是大分子蛋白质,无法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他们在细胞膜外面和跨膜蛋白质(受体)的膜外部分结合,从而影响细胞信号的传导;小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进入细胞内部,他们在细胞内和特定蛋白质结合,阻断细胞信号的传导。
目前上市的主要靶向药物是以切断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的细胞信号通道为主,而PD-1抑制剂类药物的开发,打开了另外一个通路。这是一条影响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作用的信号通道。我们知道,人体自身的免疫过程,大概是这样,发现异物后,抗原提呈细胞(APCs,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等)捕获抗原,将他们加工成T细胞可以识别的抗原,T细胞接收到正向调控信号,启动免疫应答。
为了防止过度应答,对机体产生损伤,活化T细胞表面会表达PD-1,它会和APCs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向T细胞传递负向调控信号,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或者凋亡。而这种机制成为了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细胞攻击的途径,所以PD-1/PD-L1通路抑制剂的作用就在于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切断负向调节,从而使T细胞恢复活性,增强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
肿瘤靶向治疗是未来最具有前景的一类治疗途径,肿瘤的细胞治疗或将成为肿瘤治疗的终极手段之一,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在细胞治疗成为临床主流的治疗手段之前,以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靶向药物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还有充分的成长空间,比如还有相当部分的替尼类小分子靶向药物没有引进国内,而由于专利期的因素,大部分替尼类药物还没有仿制药出现,价格因素对临床的推广构成了一定的限制。
目前临床肿瘤主要用药是抗代谢类药物、生物碱(长春碱,紫杉醇等等)和中药(中药注射剂等),这三类药物占据了临床肿瘤用药市场接近60%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我们白癜风问答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