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祥教授优越疗效独特机制,助力帕米帕
2021-12-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手术和化疗是晚期卵巢癌患者治疗的两大重要基石,但化疗的缺陷也非常明显。随着化疗线数的增多,治疗效果不断下降,患者逐渐进入无药可用的境地。随着新型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BGB--研究结果的公布,为晚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它对铂耐药患者的效果更加令人瞩目。近日,妇产科在线采医院陈小祥教授,请他为大家讲解复发性卵巢癌患者采用帕米帕利治疗的临床效果、便捷性及作用机制特点。
1、妇产科在线: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的初始治疗后约70%的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对于反复复发的卵巢癌患者,您认为化疗有哪些局限性?
陈小祥教授:手术和化疗是卵巢癌患者治疗的两大重要基石。但是,化疗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在初治阶段,化疗的敏感性比较高;到铂敏感复发阶段,化疗后客观缓解率(ORR)下降到只有40%左右;到铂耐药复发阶段,化疗后ORR只有10%~15%,即化疗的有效性大幅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化疗线数的增多,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逐步下降。第三个方面,化疗方案,特别是含铂方案,在铂累积使用到一定阶段后发生过敏的情况比较多。第四个方面,患者对化疗的抵触情绪也不容忽视,因为大量的患者经过长期化疗之后难免有心理上的疲劳。2、妇产科在线:年ESMO会议公布了新型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的BGB--研究数据。帕米帕利用于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PSOC)和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PROC)患者的单药治疗,均显示出了优越的客观缓解率(ORR)和持续缓解时间(DOR)。基于这样的疗效数据,您认为是否可以解决临床上化疗带来的局限性?
陈小祥教授: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帕米帕利治疗的临床研究数据是比较好的。帕米帕利单药治疗PSOC患者的ORR达到了65%,治疗PROC患者的ORR达到了32%,两组的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达到了15.2个月和6.2个月,中位DOR也分别达到了14.5个月和11.1个月,可以看出帕米帕利研究的结果是比较好的。3、妇产科在线: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有哪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测化疗预后不佳的卵巢癌人群?
陈小祥教授:卵巢癌患者在初始治疗结束后,人群是有危险分层的。一般认为,患者在化疗后的6个月之内复发,属于铂耐药复发;在化疗后的6~12个月之内复发,属于铂部分敏感复发,其生存不如化疗12个月之后复发的患者。有些患者在初始治疗阶段,经手术治疗后有病灶残留,即R1手术者的预后与R0手术相比有差异。此外,按照卵巢癌的特殊评估体系,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经过初始治疗后并没有完全缓解,而是达到部分缓解,或者有影像学病灶残留,或者没有影像学残留但其CA水平35U/ml,这些部分缓解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还有一些患者不能耐受化疗或者不愿意接受化疗,这部分患者也存在治疗不足、预后相对较差的问题。4、妇产科在线:对于BRCAm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患者,PARP抑制剂是否可以作为您的常规治疗选择?
陈小祥教授:卵巢癌患者的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在铂耐药阶段,不仅困扰着患者和医生,而且也困扰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多数研究者。在铂耐药阶段,一般情况下单药治疗的有效率只有10%~15%。前期的各大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上,其ORR一般在25%左右,很少能突破30%的治疗“瓶颈”。我们现在看帕米帕利的研究,发现其单药治疗PROC患者的ORR可以达到32%,一举突破了之前的上限,持续缓解时间也达到了11.1个月。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它的ORR,还是它的持续缓解时间,都突破了传统的单药化疗或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效果。个人认为未来它的临床前景非常可期。5、妇产科在线:您是否认为帕米帕利为患者和临床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陈小祥教授:确实是这样。实际上,PARP抑制剂的问世为医生、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非常多的获益。对于医生来说,以帕米帕利为代表的PARP抑制剂,帮助医生对患者在门诊予以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的血象,以及对心肝肾脑的毒性。在此基础上,帕米帕利也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一些便利,例如医生不用将患者反复地收治入院,也节省了医疗资源。对患者来说,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看,都有比较大的收获,例如很多患者非常恐惧化疗,对化疗有抵触心理。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其毒副作用相对于化疗明显减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PARP抑制剂等药物的接受度也比较高。对患者家庭来说更是如此,患者入院手术或化疗,牵扯了其家庭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付出等。从家庭这个角度讲,单用一种PARP抑制剂进行长期治疗,帮助患者获得不负荷肿瘤或负荷轻度肿瘤的长期生存,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选择。6、妇产科在线:帕米帕利是唯一一种非药物泵(P-gp)底物的PARP抑制剂,具有低耐药性,您认为这一作用机制为临床带来了什么价值?
陈小祥教授:在PARP抑制剂的使用过程中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是药物起效、达到长期治疗效果的最核心因素。在这种背景下,非药物泵(P-gp)底物的PARP抑制剂能够比较好地穿透细胞膜和细胞核,到达DNA修复的部位,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长期稳定地维持血药浓度,长期稳定地发挥抗DNA单链修复的核心作用。这也是帕米帕利优于其他PARP抑制剂的一个亮点。陈小祥教授
陈小祥教授,南京大学博士,东南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MDAnderson肿瘤中心及台医院访问副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肿瘤多学科诊断协作组委员,江苏省抗癌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GynecologicOncologyResearchandPractice杂志及《医学研究生学报》等杂志编辑;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妇瘤相关SCI论文20余篇;副主编《妇科肿瘤诊疗新进展》专著1部;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市项目3项;主持妇瘤相关临床研究项目(PI)4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智保肿瘤关爱计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