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热捧,CRISPR加持,协同致死效应

2021-9-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协同致死」领域风云再起,继去年5月初,IDEAYABiosciences获得5AM、Celgene、诺华和药明康德投资的万美元A轮之后。上个月底,在ThirdRockVentures孵化了两年的TangoTherapeutics获得ThirdRockVentures的万美元A轮投资,正式宣布成立。

去年6月底的一天,美国一个叫Tesaro的生物技术公司,股价在开市后从37美元飙升到77美元,涨幅为%。因为Tesaro公布了靶向PARP基因的抗癌「协同致死」新药Niraparib(商品名Zejula)的三期临床实验数据,结果出奇的好:携带有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服用Niraparib之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是对照组的近4倍。

因为Zejula的成功,半年时间内Tesaro的股价翻了近3番

毫无悬念,今年3月份,FDA批准了Tesaro的Niraparib用于复发性上皮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女性患者的维持治疗。Tesaro的股价又涨了18%左右。「协同致死」的癌症治疗理念再一次深入人心。

一个多世纪之前,科学家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体内发现一种现象,当某两个特定的基因同时突变失活时,会导致果蝇的死亡;而这两个基因单独任何一个突变失活,都不会给果蝇带来致命的伤害,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协同致死」效应(1)。

发现于果蝇的「协同致死」效应,在科学家眼里有新的价值。癌症是一种基因病,现在几乎已经达成共识。既然癌细胞里存在大量的基因突变,那是不是可以通过找到那些主要突变基因的协同致死基因,然后开发靶向药物,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StephenH.Friend正式将这个想法引入癌症治疗领域(2)。随后,英国剑桥大学的SteveJackson教授想从DNA修复的领域验证「协同致死」在癌症治疗中的效果,于是Jackson教授组建了KuDOSPharmaceuticals(年被AstraZeneca收购),并开发了多个针对DNA修复蛋白的抑制剂,靶向PARP的olaparib就在其中,olaparib已经在年获得FDA的上市批准。

协同致死的原理

年,如今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职的AlanAshworth教授,利用KuDOS生产的PARP抑制剂,率先在携带BRCA突变的癌细胞内证实「协同致死」效应在癌症治疗上的可行性(3)。这表明,PARP和BRCA就是具有协同致死效应的一对基因。

AstraZeneca的成功,对很多科学家来说,无疑意味着找到了癌症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Heel)。于是一些公司开始跟进,例如ClovisOncology和Tesaro,以及国内的百济神州等都在布局PARP靶点。

在人体内,有协同致死效应的基因对肯定不止PARP和BRCA这一对,如何找到更好、更高效的协同致死靶点,是那些有冒险精神的创业公司正在思考的问题。Ashworth教授联合MIT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卢冠达(MIT华裔80后科学家把生物制药工厂搬到了电路板上!)等6人联合创办TangoTherapeutics,就是希望能满足癌症治疗领域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

目前已经获得FDA批准的3个PARP抑制剂

Tango将利用DNA测序和CRISPR/Cas9技术从三个方向研发新的抗癌药物:可以与抑癌基因产生协同致死的基因的靶向药物,靶向多个癌症驱动基因的抗癌药物以及免疫肿瘤学。在新的协同致死基因对的筛选上,成立于年的IDEAYA与Tango做了同样的选择,IDEAYA的联合创始人YujiroHata在接受FierceBiotech采访时表示,他们意欲借助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寻找具有「协同致死」效应的新基因。

好消息是,同样是在上个月,由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TreyIdeker和PrashantMali领导的研究团队,使用CRISPR/Cas9在HeLa,A和T三个细胞系中,成功分析了73个癌基因的种组合,最终发现了对协同致死基因组合,其中有28对在以前已经被证实,例如BRCA1和PARP1,PTEN和MTOR。他们的这一重要研究方法和成果刊登在著名期刊《自然方法》上(4)。毫无疑问,Ideker和Mali教授领导的这一研究,为制药界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靶点。

然而,奇怪的是,Ideker和Mali教授团队在研究中没有发现哪一对组合同时出现在三种细胞株系中,只有16种组合同时出现在两种细胞株系种,余下的种都是每种细胞株系独有的(4)。这意味着,对于不同的癌症类型,研究人员可能需要针对不同的协同致死基因对,开发不同的治疗药物,一个药物包打天下的美好愿望也许并不存在。

73个基因与它们之间的协同致死关系

尽管AstraZeneca、ClovisOncology和Tesaro在协同致死效应这条路上已经趟出了一条路,但是这条路仍旧充满杀机。因为目前还没有在人体内找到比PARP和BRAC这对「冤家」更有效的协同致死基因。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动摇那些认准「协同致死」效应的人的信心。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诱发「协同致死」效应的药物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但是,由于此类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癌细胞死亡,死亡的癌细胞可以改善肿瘤的微环境,弥补现行免疫治疗的缺陷。这就意味着这种疗法可以提升免疫治疗的战斗力。

此外,还有一个「飞来横喜」是,按照「协同致死」效应开发的药物,干的事情可能远远超过协同致死。去年10月份,Tesaro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布了Niraparib的一项名为ENGOT-OV16/NOVA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5)。这项临床试验招募了名患有复发性卵巢癌的患者,近三分之二的患者没有携带BRCA的种系突变。在带有BRCA种系突变的患者中,服用Niraparib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是对照组的近4倍;在不携带有BRCA种系突变的患者中,服用Niraparib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是对照组的近2.4倍。

由此看来,所有类型的患者都可以从Niraparib上获取巨大的益处,因此,Niraparib成为首个无需BRCA突变或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测,就可用于复发性卵巢癌治疗的PARP抑制剂。然而,这背后的具体原因还不清楚,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CRISPR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通量筛选具有「协同致死」效应的基因对已经成为可能,再加上此类药物可能带来的意外惊喜,这些都构成了创业人士和资本追逐「协同致死」效应的原因。

参考资料:

NijmanSMB,FriendSH..PotentialoftheSyntheticLethalityPrinciple.Science:-11

HartwellLH,SzankasiP,RobertsCJ,MurrayAW,FriendSH..IntegratingGeneticApproachesintotheDiscoveryofAnticancerDrugs.Science:-8

FarmerH,McCabeN,LordCJ,TuttANJ,JohnsonDA,etal..TargetingtheDNArepairdefectinBRCAmutantcellsasatherapeuticstrategy.Nature:-21

ShenJP,ZhaoD,SasikR,LuebeckJ,BirminghamA,etal..CombinatorialCRISPR-Cas9screensfordenovomappingofgeneticinteractions.NatMethadvanceonlinepublication

MirzaMR,MonkBJ,HerrstedtJ,OzaAM,MahnerS,etal..NiraparibMaintenanceTherapyinPlatinum-Sensitive,RecurrentOvarianCancer.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0:nul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zl/202109/22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