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饮食丨四多三少nbsp一辈子

2017-10-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胃癌康复圈

“癌”字中有三个“口”,可见饮食和癌症的关系有多密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明确指出,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中有1/3和不良饮食习惯有关,30多种癌症由此而来。

受膳食因素影响最大的癌症包括两类:一类是消化系统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肠癌;另一类是与激素水平相关的癌症,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可以说,管住嘴,把好饮食关,就能简单、有效地预防癌症,让患癌风险降低40%。”多位专家,总结出饮食防癌的三大原则。

1

常见的抗癌食物有一百多种,主要分为四大类。“适当多吃抗癌食物可以锦上添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告诉记者。

吃什么:“四多三少”原则

新鲜果蔬。其中所含的抗氧化剂、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类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他活性成分有抗癌之效。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杨秉辉对果蔬的防癌功效更是赞不绝口:“每人每天的蔬菜摄入量从50克增至克,患胃癌的危险性可降低50%。”芦笋、卷心菜、番茄、红薯、魔芋、猕猴桃、萝卜、胡萝卜都是抗癌好食物。

豆制品2

豆制品。豆腐、豆浆富含大豆异黄酮,经常吃些豆制品可以降低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

菌类3

菌类。约96%的菌类都有抗癌效果,如冬菇、香菇、金针菇、木耳等富含多糖类物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胃癌和肺癌的效果较好。目前,香菇多糖已经作为抗癌药物,用于肿瘤病人的治疗。

绿茶4

绿茶。绿茶中富含茶多酚,可与致癌物结合,使其分解,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养成每天喝2~3杯绿茶的习惯,可以预防胃癌、肝癌和肺癌,但必须注意,茶水不要太浓。

“相反,有些食物对防癌不利,要少吃。”马冠生指出,中国癌症基金会曾发布预防癌症的10条建议,其中3类食物被列为防癌饮食的禁区。

高能量食物5

高能量食物导致肥胖。洋快餐、糖饮料等都是典型的体积小但热量高的食物,吃完后如果不注意运动,容易诱发肥胖。临床研究显示,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形象地说:“人们的腰围每增加1英寸,得癌症的风险就会增加8倍以上。”

加工肉制品6

加工肉制品诱发消化系统癌症。咸鱼、火腿、香肠等食物往往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从而增加食道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过量饮酒7

过量喝酒和肝癌密切相关。中国癌症基金会建议,男性饮酒每天不超过20~30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0~15克。如果长期饮酒过量,就会导致酒精肝、肝硬化,之后肝癌就会找上门来。

8

怎么烹饪:“三减”原则

了解选择食材的原则后,学会科学的烹调方式对饮食防癌来说同样重要。荀晓霖指出,即使是好的食物,经过不合理的烹调方式,也会产生很多化学致癌物,所以最好掌握“三减”原则。

减农残9

减农残。化肥、农药等残留化学物质和癌症关系密切。除了督促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外,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农残伤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姜微波建议,黄瓜、青椒、胡萝卜、苦瓜等可用温水泡1~2分钟,然后用刷子刷洗;大白菜、卷心菜等可将外围叶片去掉,逐片用流水冲洗内部菜叶;冬瓜等不易腐烂的蔬菜可通过阳光照射,使农残分解。

减煎炸10

减煎炸。荀晓霖表示,煎炸过程中,稍不注意,油温过高,就会产生大量苯并芘、丙烯酰胺等致癌物,反复煎炸的油里,致癌物更多。研究表明,常吃煎炸食物的人,更容易患上肺癌、肠癌等。另外,烧烤、腌制等烹调方式会形成很多致癌物。相比之下,蒸、煮、炖更为健康、低碳。如果实在禁不住烧烤美食的诱惑,可以在饭后吃一个猕猴桃,降低伤害。

减盐11

减盐。盐和癌症也有“亲戚”关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石汉平指出,亚洲国家中,韩国人最爱吃咸,同时,胃癌发病率很高。日本、中国紧随其后,胃癌发病率也不低。因此,饮食上最好清淡。除了每天每人吃盐最好别超5克外,烹调时还要注意“隐性盐”的存在,味精、酱油、酱料、调味包中也含有盐。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你的一次转发、有可能会帮助到无数人……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前往“觅健”胃癌病友圈。跟病友一起交流哦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zd/17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