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和Science共同关注卵巢

2016-12-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卵巢癌是妇科癌症相关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本周Nature在特刊中介绍了卵巢癌治疗的艰难性与新的治疗方法。Science在近期新闻中也报导了筛查卵巢癌新方法。

虽然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对卵巢癌这个疾病的了解增加,但提高认识到切实的临床一直是一个曲折的过程。20年前在治疗上有个重大突破,添加紫杉类药物(紫杉醇或多烯紫杉醇常用于治疗卵巢癌)的以铂为基础的几种不同的化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从那时起,手术的改进和选择化疗的时机已经起效了,但到现在只有轻微的改善。在美国,例如,5年生存率从的40%上升到今天只是45%。而在中国卵巢癌五年生存率仅25%~30%。相比之下,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90%。

艰难

坏时机

如果卵巢癌发现得越早,治疗成功的几率会越好。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筛查,是因为目前的方法能否预测妇女是否有该种疾病不是很可靠的。虽然今年初从英国的卵巢癌合作筛查中有希望的初步结果公布后,可能改变这个局面。卵巢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与肠功能紊乱综合征或经前期综合征混淆,所以大多数人被诊断时已是晚期疾病。

抗性的代价

美国女性诊断为卵巢癌,60%已是晚期疾病了。结合紫杉醇治疗(药物干扰细胞分裂)和卡铂(铂类药物破坏癌细胞的DNA)大多数病例初步反应良好。然而,一半以上将在18个月内复发,且间隔变得越来越短。

进展缓慢

晚期卵巢癌的诊断,这一事实,如此高的比例的对铂治疗有抗性,和极少量的批准的铂治疗替代疗法,这些都意味着卵巢癌具有相对较低的5年生存率。例如,在美国,它只是45.6%;中国只有25~30%。

阻力的根源

多数研究者认同,同许多癌症一样,少量的铂类耐药的癌细胞存在于卵巢肿瘤治疗前。一旦治疗杀死了对铂类敏感的同类,它们就繁荣起来了。这将导致肿瘤的再生,以及用以铂为基础的药物的进一步治疗的低概率。与大多数恶性固体肿瘤类似,对铂治疗的抗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获得性的,机制是让人眼花缭乱的。通过泵从细胞排出药物,促进选择性生长途径基因的表达,这让肿瘤细胞千方百计争取生存和增殖。让问题进一步复杂的是很难知道在特定的人中起作用的的是哪种机制。

治疗

治疗新浪潮

好消息是有大量在发展中的实验疗法是有希望,这些疗法可以增强以铂为基础的化疗,或至少延长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启动免疫系统对抗卵巢肿瘤到切断癌症的血液供应,研究人员正在测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克服以铂为基础的化疗抗性。

干扰修复

增加DNA修复的途径,是癌细胞抗铂的DNA损伤作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这些DNA修复途径能受到打击,就有可能逆转肿瘤细胞对铂类的抗性。有几个在研发中的药物就是以此为目标的。PARP抑制剂破坏移除DNA被损伤的部分的机制,药物Trabectedin(曲贝替定)直接结合并破坏DNA。两者在早期都表现出有希望。药物topotecan(拓扑替康)阻断组织酶TOP1帮助修复DNA损伤的行为,这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然而,其对整体生存的影响是有限的。

免疫增强剂

启动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可能是抑制复发性卵巢癌的人肿瘤生长的有效途径。英国的试验称为TRIOC,是测试TroVax疫苗是否具有提高一个人的抗癌免疫反应足以延缓复发性卵巢肿瘤生长、延迟二次化疗的效应。在试验中,该疫苗是给予那些在他们的血液中有高水平的CA标志物的人,这表明癌细胞可能已经回来了。

激素治疗

与许多乳腺癌一样,某些卵巢癌细胞在其表面有雌激素受体,可能需要激素来生长和扩散。这已经引导研究人员测试他莫昔芬的激素治疗,这是经常被用来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晚期卵巢癌的妇女。他莫昔芬阻止雌激素到达细胞,并已被证明在一小部分复发性卵巢癌,对化疗无反应的妇女中起作用。其他一些激素治疗,如曲唑、阿那曲唑,也在临床试验中。

饿死肿瘤

一些治疗是在临床试验中,以评估是否阻断血液供应肿瘤,可以减缓其复发。抗体bevacizumab(贝伐单抗)通过抑制VEGF(参与血管的生长的细胞因子)活性的信号蛋白防止新的血细胞的形成。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已经批准了,将其和化疗一起用于治疗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另一个药物cediranib通过抑制称为酪氨酸激酶的信号蛋白破坏血管周围的肿瘤形成。在一个叫ICON6的试验中,在三个月内和复发性卵巢癌的标准治疗药物相比提高了生存率。其他几种阻断血管生长的药物,如







































白癜风传染吗
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ys/14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