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魏丽惠是女人,更是女人的医生

2016-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编者按

癌症,是“众病之王”,治愈,是人类的心愿。

自年4月起,医生医事推出“遇见·肿瘤大咖”系列,每月一期,选择全国在临床和学术范围内的顶级肿瘤医生,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情怀,希望能对患者的抗癌之路、年轻医生的成长之路有所帮助。

在此,向文中故事中所有涉及的患者表示感谢,也向所有默默付出的医生表示敬意。

第四期魏丽惠是女人,更是女人的医生

文/戴戴

在写作此文时,72岁的魏丽惠教授又下乡了,这一次,是进行国产HPV疫苗临床试验的大面积随访。而半个月前,她在甘孜康定,每天吃着抗高原反应的药坚持义诊。

46年来,她无数次下乡,去最贫困的地方——那里的女人,总是她最深的牵挂。

她是这样一位女子,能担得起医学院副校长,也沉得下旷野田间;能走进人民大会堂畅谈国事,也能走上手术台手握柳叶刀;能领航妇科的大船驶向远方,也能俯身每一张病床亲自去安慰。

魏丽惠教授是台湾人,出生于日本,成长在北京并终扎根于此。她亲历了那个年代所有的苦难,这份苦难化作对女性疾苦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一生未辜负身上的白大衣。

1

真正的平和,是风雨过后不灭的热情。

魏丽惠教授的父母,是一对传奇的台湾伉俪,在日本求学行医,日本二战投降后,年他们带着儿女和解救的名华工回到祖国,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然而,在随后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中,可以想到这个在大陆的台湾家庭,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年,已从医学院毕业并劳动两年的魏丽惠被分配去了甘肃。在那里,她翻山越岭抢救难产、子痫、产后出血;她见过女人们在黄土堆上生孩子;她见过胎盘滞留的产妇,脐带上拴一只鞋送来卫生所;她亲眼目睹因胎盘残留感染并大出血的产妇死亡。

当初因“不愿在家待业浪费青春”而宁愿下乡的魏丽惠,果然没有浪费这5年,她不仅收获了全面的临床实践机会,更大的收获,是为她打开了那扇洞察社会的窗户,底层女性的疾苦和命运,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尽管动荡的岁月里,她的命运也在风中摇摆,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回到北京。

(魏教授在查房中)

终于,她回来了。

年,魏丽医院,学习起来就如饥似渴,专业上更如鱼得水。多年来,对女性疾苦的同理心和同情心,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她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并对妇产科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保持着惊人的敏锐,终于在年就成为了学科带头人,28年来,一直带领着团队走在学科发展的最前端。

年,她带领科室率先面向全国开设妇科腹腔镜培训班,全面推动妇科向微创时代迈进;

年,她创办的《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全科坚持15年,成为北大和科技部双核心刊物;

年,她敏锐地抓住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大趋势,发挥平台优势,王建六教授在专业上的全力以赴,一年之内,医院就在这个亚专业上引领了全国;

年之后,她开始研究宫颈癌,致力于惠及全国女性的筛查和早诊,是默沙东佳达修4价疫苗临床试验全国的PI(总负责人),还参与了一款国产两价疫苗的临床试验。

她再次看到了“宫颈癌未来的发展”,不惜“浪费”两名博士去从事用于宫颈癌诊断和治疗的细胞学和阴道镜,去年还成立了全国的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术组织。未曾想再次引爆了这个专业,参会人数第一年就突破人,今年是第二年,达到人,专业的热度出乎意料。

采访中,我问魏丽惠教授:“为何您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远方?”

她说,因为这是妇产科的需要,只要做的是女性需要的,就是值得。

(曾当选第9?10?11届全国人大代表)

2

疾病面前,女性常常是脆弱的。

40年前,在肿瘤还不高发的年代里,卵巢癌成为了妇科医生和女人的噩梦。无论医生如何全力以赴,最终都是手术化疗医院,不久又排着队送往太平间。人们对卵巢癌如此恐惧,以致于曾提出对45岁以后的女性,为了避免卵巢癌,全部切除双侧卵巢和输卵管——对女人来说,预防肿瘤代价何其大。

当时,有一对双胞胎的母亲,罹患卵巢癌,在那个彩电刚刚普及的年代里,她的孩子连黑白电视都没有看过。年幼的孩子对爸爸说:“我们本来可以有电视机,可是因为妈妈病了,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一年多后,他们连妈妈也没有了。

从此,魏丽惠决定研究妇科肿瘤,成为了国内最早研究卵巢癌的医生之一。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拯救一个女人,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当女人成为母亲,就会变得异常坚强。

为了孩子,一个女人柔弱的身体竟能承受7次手术和53次化疗,终于把女儿从5年级一直陪伴到大学毕业才放手。这个患者让魏丽惠教授至今难忘。

她是一位外交学院的副教授,刚从国外学习回来就查出卵巢癌,当时判断的存活期只有半年。然而在本人强烈的求生欲望、家属的全力配合和医生的努力下,她整整存活了11年。

“给了她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庭,这就是妇科肿瘤医生最大的成就感。”魏丽惠教授说。这种成就感,别人难以体会到。

患者临终前,一定要见魏丽惠教授最后一面。这样的送别,魏丽惠教授一生经历很多次。在那个年代,医患之间是如此真诚,她们只想见到自己的医生,表达最后的谢意。

这样的送别,医生纵然深感无力,也不能表示难过,魏丽惠说:“要让病人走得安详,我会和她们说,一切都挺好的,你也挺好的,你好好睡觉。”

(年“非典”,医院成为医院,时任北医医学部副主任的魏丽医院抗SARS的组长,与医院里度过了49天的隔离期。这是解除隔离后拍摄的一张照片。)

3

如今最让魏教授牵肠挂肚的是两名年轻的患者。

全科的医生和她们在一起冒险,探索一条在中国无人走过的路——妊娠合并子宫颈癌,一边保胎一边化疗控制病情,直至剖宫产把孩子生下来。

这两位年轻的妈妈,一个26岁,是第二胎;一个24岁,是第一胎,都是怀孕20周时查出宫颈癌。按照常规,她们应该终止妊娠做根治性手术,然而对24岁的张悦(化名)来说,这将意味着她永远无法再生育自己的孩子,她求医生让自己把孩子留下来。

魏丽惠教授和她的团队充分查找了各种科学依据,查找国外文献,得到信心后,全科室的医生们决定陪她们一起走钢丝。在至今10个月的治疗中,张悦经历了孕期3次化疗、产后8次放化疗和介入治疗,共11次的治疗,她都咬牙挺了过来,肿瘤已经明显缩小。

医生团队们更是小心翼翼。魏教授把自己的私人







































贵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wh/12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