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女性的隐形杀手--卵巢癌

2016-9-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警惕女性的隐形杀手--卵巢癌

1、卵巢癌的初期症状

在武侠小说中,正直人物常常行事光明正大,邪教人物则常常为达目的不惜采取各种阴险手段,让人防不胜防。与疾病的抗争中,人类也会遇到那些有着“邪教”意味的隐形杀手,卵巢癌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卵巢癌?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围绝经期的妇女35岁以上者多发卵巢上皮性癌而35岁以下者多发生生殖细胞类恶性肿瘤,初期常无症状,70%患者诊断时己属晚期。中医学病名为“肠蕈”、“瘫积”。卵巢癌泛指卵巢恶性肿瘤,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5%,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3%,死亡率则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

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它病发藏匿,在初期几乎没有症状,同时缺少特异性的筛查方法。随着疾病快速进展,患者逐步出现腹胀、腹痛、腹部肿块及腹水,少数人会有月经改变,此时多属晚期,这部份约占70%。卵巢癌继续进展还会有消瘦、贫血及尿频、下腹坠胀、大便不顺畅、下肢浮肿等压迫症状的表现。只有不到20%的卵巢癌患者是通过体检或因其它症状救治时意外初期发现。

2、卵巢癌的易发人群有哪些?

那末卵巢癌的易发人群是哪些呢?从年龄上看,卵巢癌一般多见于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20岁以下病发较少。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散布也不同。上皮性卵巢肿瘤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步下落,单身或未生育的妇女卵巢癌发病率高;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

研究表明,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是对卵巢癌病发风险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5%-10%卵巢癌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有卵巢癌或乳腺癌患者。常染色体显性基因BRCA1和BRCA2遗传突变可显著增加卵巢癌得病风险。更年期激素替换医治也可使卵巢癌的病发风险增加,长时间使用者风险更高。在饮食上,有研究提示人均脂肪食用量和卵巢癌病发风险存在正相关性。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增加罹患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风险。外部因素中,常常接触电离辐射、滑石粉、石棉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较大。

流行病学研究还显示,使用口服避孕药可下降卵巢癌的病发风险,仅使用数月就可产生持久的保护作用,长时间使用(10年),卵巢癌的病发风险可下落80%。停药后避孕药的保护作用仍可持续多年。目前经常使用的低剂量避孕药也可下降卵巢癌的病发风险,其效果与高剂量前体药物类似。这里其实不建议女性朋友长时间服用避孕药,由于避孕药也有副作用。妊娠和母乳喂养也可以下降卵巢癌的病发风险。怀孕次数增加1次,产生卵巢癌的风险下降10%-15%。子宫切除术或输卵管结扎术可以使卵巢癌的风险下落30%-40%。

总而言之,初潮越早、绝经年龄越晚、雌激素使用时间越长、罹患卵巢癌的亲属越多、排卵周期越短或有不孕史,产生卵巢癌的风险越高。

3、有哪些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卵巢癌?

虽然卵巢癌隐蔽性很强,但还是有迹可循的,所以积极主动的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体检。3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后,要定期体检。体检项目要包括盆腔B超和盆腔肿瘤标记物。CA是上皮性卵巢癌的标记物,它的升高多在发现肿物之前。近年,新型肿瘤标记物人附睾蛋白4可以更早、更特异性的提示卵巢癌。初期卵巢癌经规范化医治5年生存率可达90%,中晚期则降至30%以下,因此初期诊治对卵巢癌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2、注意饮食均衡。女性朋友要注意饮食均衡,限制脂肪的摄取。医学研究表明,平日饮食中含有过量饱和性脂肪的女性,患卵巢癌风险较高。减少饮食中的脂肪量,可下降女性卵巢癌的发生率。

3、多吃蔬菜、水果,对身体健康却绝对是有益无害的。绿色蔬菜,对抗癌、防癌,有着显著的作用。

4、尽可能阔别电离辐射,不要在外阴部使用含有滑石粉的护肤品,例如痱子粉、爽身粉等等。

5、谨慎使用激素。特别绝经前后的女性,尽可能不用激素替换医治。

4、得了卵巢癌该如何医治?

诊断卵巢癌后,医院进行诊治,医院,进行综合医治。初期卵巢癌,可行全面分期手术。即便到了中晚期,多数患者仍有手术机会。肿瘤细胞减灭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切除病灶,减小肿瘤负荷,显著提高化疗疗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术后化疗是卵巢癌最主要的辅助医治。中医扶正驱邪医治在放化疗增敏和减毒方面也有一定疗效。近年来,靶向医治和生物免疫医治为卵巢癌的医治提供了新的希望。

关爱生活----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wh/1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