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现有这8个习惯的人更不易得癌第

2024/12/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医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依然“谈癌色变”。事实上,很多癌症都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方式有关。

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癌症协会旗下知名期刊《癌症》的研究结果就显示,拥有8个生活好习惯的人,能降低整体癌症的风险,尤其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

来源:微博

而根据《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显示,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年在中国的癌症发病数量中分别为第5、第2和第1位。

也就是说,这8个好的习惯,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是更深远的。

下面就来展开讲讲这8个习惯,以及具体应该怎么做吧~

·01·

健康的体重和腰围

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超重或肥胖与13种癌症密切相关。控好体重是防癌、防慢病的第一环。

具体可以参照以下3个标准:

?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m)2,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腰围

正常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

?体脂率

体脂率=身体总脂肪含量÷体重的比值。

如果体重和别人一样,但看上去比别人胖,可能就是体脂率比别人高。

正常男性体脂率<25%,女性体脂率<30%。

·02·

保持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

成年人每周应累计至少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周2-3次抗阻练习。

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方式:心跳和呼吸会加快,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不会觉得太有难度而坚持不下去。抗阻运动的参考强度:锻炼后有一定的疲劳感,疲劳感在运动后第二天基本消失。

·03·

饮食中富含

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

我国新版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

?蔬菜-克

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其余一半每天可以变换各种颜色的蔬菜吃,如胡萝卜、莲藕等。

?水果-克

大约就是1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的量。注意不能用果汁代替。

?全谷和杂豆50-克

全谷物是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只去掉谷壳,而保留完整的谷物成分。常见的有糙米、全麦、燕麦片、荞麦、玉米、小米、高粱米等。

杂豆的话,黄豆、黑豆、鹰嘴豆等豆类及其制成品都可以。

·04·

限制快餐

和其他高脂、高糖等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是指在已经加工过的食品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

这类食品通常含有五种以上工业制剂,并且是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品,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

如果还是不会区分,那么根据下面三个原则来选:

?放心吃的

●天然或最低加工食品:新鲜果蔬、鸡蛋、新鲜巴氏消毒奶、不加糖的酸奶、茶和咖啡等。

●加工后的烹饪原料:植物油、盐、白糖、猪油、蜂蜜等。

?尽量少吃的

●加工食品:经过轻度加工,但还能比较容易看出原料的,比如果蔬罐头、加糖或盐的坚果、新鲜出炉的面包或奶酪等。

?最好不要吃的

●超加工食品:软饮料、糖果巧克力、冰淇淋、袋装蛋糕、饼干、加工肉制品等。

如果特别想吃,尽量选低糖、低盐、低脂的。

·05·

限制红肉和加工肉

红肉,大多指的是“四条腿”的畜肉,比如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

加工肉,指的是经过熏制、腌制、风干或其他增加口味或有利于保存的肉类,包括肉干、火腿、腊肉等。

红肉和加工肉分别被列为2A类致癌物(很可能与癌症相关)和1类致癌物(有充分证据明确与癌症相关)。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报告称,每天食用克以上的红肉会增加17%的患癌风险。

因此,不是完全不能吃,但最好少吃。加工肉偶尔吃吃就行了,红肉每周不要超过克,多用白肉(鸡肉、鱼肉等)等代替。

·06·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在25克以内。

而甜饮料的糖含量通常在8%-11%左右,有的高达13%以上,喝一瓶(毫升)就超标了。

购买食物时,看清食品标签上糖的位置。如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等,这些成分都属于添加糖。

·07·

限制饮酒

喝酒对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实在无法避免喝酒时,一定要先吃点东西,避免空腹。

小口慢喝、不要多种酒混着喝、喝酒的同时多喝水等,尽可能降低酒精的伤害。

·08·

母乳喂养

国内一项纳入4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从未母乳喂养的儿童相比,母乳喂养的儿童患上癌症的风险降低17%。

母乳喂养对母亲也有好处,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卵巢癌和糖尿病的发生。

安公子总结

保持以上8个好习惯,其实不仅可以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对其他疾病的预防也是有益的。

不过,防癌也少不了定期体检、筛查,早预防早发现,才能更有效地降低癌症的威胁。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把这些知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

更多健康小知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wh/24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