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人才秀王在琪做有价值和有国际影响
2022-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人物:王在琪博士应世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年,任罗氏上海创新中心研发负责人和总经理。
-年,先后任默沙东(MSD)药业转化医学中心(新加坡区)主任、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担任临床研究副总裁。
年,任美国礼来(EliLilly)公司早期研发临床药理专家。
-年先后任美国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公司早期临床研发实验中心主任、美国先灵葆雅公司转化医学中心(新加坡)主任。
王在琪博士在基础和转化医学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发表SCI论文30余篇。
美国转化医学杂志编委。
拥有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拥有美国内科医生和临床药理医生执照。
王在琪的办公室附近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让他想起许多许多年前,他经常去欧洲出差的情景。那些院校的教授在小河旁的公司里,喝着咖啡,等着像他这样的跨国公司的人去找他们谈研发合作。
“我们也可以在小河旁有个公司,有自己的办公室,喝着茶,谈着事情,做点有全球影响力的事情。”王在琪举着茶杯,看着窗外的小河,笑着道。
01
从临床医生走向药物研发
王在琪学医出身,年到美国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医院做了一年内科医生,他就转向了临床药物研发领域。
“我当时发现药物研发非常有意思。”王在琪认为,药物研发的早期,是一个寻找靶点的过程,先找到对应的药物化合物,预判是否能达到满意的生物学和药学成药效果,再决定是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早期研发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王在琪说。
在药物研发领域,王在琪经验丰富。年到年,王在琪先后在先灵葆雅和默沙东工作。后来他离开默沙东,成为罗氏在中国创新中心的负责人。罗氏创新中心的定位是从源头开始做创新,从临床需求开始,做更能解决临床问题的研发,这一理念与王在琪在药物研发上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罗氏的那段时间,他重组了临床团队,帮助建立了免疫团队,也更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创新药环境的变化。“如果说过去20年新药开发机会在欧美的话,这两年中国小型biotech(生物技术)公司的机会已经出现,中国创新药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新药研发及产业化的链条已经形成,小分子把结构设计出来之后,找CRO(合同研究组织)公司做,同样的方式也可用来研发生物大分子药。在法规方面,中国也与世界更加接轨。”中国制药市场的巨大潜力,让王在琪意识到把新药临床转化这个关键环节做好是件有前景且意义重大的事。
后来,王在琪离开罗氏,决定自己创业。“我希望运用自己这么多年对转化医学的积累,把有价值的产品做出来,做出国际影响力。”王在琪说。
02
“InxMed”背后有很多个“In”
年12月,王在琪创立应世生物。应世生物的英文是“InxMed”,王在琪解释道:“‘InxMed’背后有很多个‘In’,包括‘Invent’(研发),‘internationalimpact’(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以及‘individualized’(个体化治疗),合起来正是‘研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个体化治疗’。”
在王在琪看来,个体化治疗是药物研创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做药最终是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创业之初,应世生物聚焦肿瘤领域,确立了“最佳个体化及联合治疗药物”的战略发展方向,王在琪以往的临床背景让他更倾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