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诊疗指南
2016-10-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
胃癌诊断依据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鉴别诊断
良性疾病:胃癌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需与胃溃疡、胃息肉(胃腺瘤或腺瘤性息肉)、胃巨大皱襞症、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胃粘膜脱垂、胃底静脉瘤、肉芽肿等良性病变相鉴别。
胃部其他恶性肿瘤:主要与胃恶性淋巴瘤、胃间质瘤、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相鉴别。有肝转移者需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
3治疗
应当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肿瘤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等治疗手段,达到根治或最大幅度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辅助放疗或化疗。
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必要时考虑辅助化放疗)。
复发/转移性胃癌应当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最佳支持治疗。
4随访
胃癌患者应当通过监测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定期随访。随访目的为监测疾病复发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改善营养状态等。随访应当包括血液学、影像学、内镜等检查项目。
随访频率为治疗后3年内每3-6月一次,3-5年每6月一次,5年后每年一次。内镜检查每年一次。对全胃切除术后,发生大细胞性贫血者,应当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5胃癌的遗传风险评估
遗传风险评估是NCCN指南自年新增的内容,也是NCCN指南从肿瘤治疗到肿瘤预防的一大转变,在继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之后,在胃癌领域也开始体现肿瘤“防”与“治”结合的理念。
虽然大多数胃癌被认为是零星发生的,但仍有5%至10%的患者具有家族性,3%至5%与遗传性癌症易感性综合征相关。通过最常见的遗传性癌症易感性综合征的讨论,可以为这一部分患者提供更合理的筛查,监测及预防方案。从而降低这一类患者的胃癌发生率。
综合征
基因
遗传模式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
CDH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Lynch综合征
(LS)
EPCAM
MLH1
MSH2
MSH6
PMS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幼年息肉病
(JPS)
SMAD4
BMPR1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黑斑息肉
综合征(PJS)
STK1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FAP)
APC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
扩张症
ATM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loom综合征
BLM/RECQL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乳腺和卵巢癌
综合征
BRCA1,BRCA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李弗劳明综合征
TP5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着色性干皮病
7种不同的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北京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