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母亲死于卵巢癌,37岁那年
2021-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点都不后悔,我母亲47岁时查出卵巢癌,没到两年就去世了,而我今年已经37岁,属于高危人群,去做基因筛查,也说我携带了BRCA1和BRCA基因突变,患癌风险很高,所以我毫不犹豫就去做了卵巢切除手术。”
谈起自己做的卵巢癌预防切除手术,梁女士很爽朗。虽然对于女性来说,卵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是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女的梁女士认为,自己已经圆了当母亲的梦,没必要铤而走险,切除卵巢对她来说,或许是较优选择。
卵巢癌:女性“沉默的杀手”
卵巢癌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并称妇产科三大肿瘤,而卵巢癌更是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多年来,卵巢癌发病率不断上升,死亡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榜首。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名卵巢癌患者,其中名患者因此失去生命。
1.70%的患者于临床晚期发病;
2.70%的患者术后3年会复发肿瘤;
3.70%的患者活不到5年。
据统计,卵巢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29%。除了威胁女性生命安全以外,卵巢癌还会对患者造成食欲不振、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等伤害。
二、70%晚期患者忽略的身体警告
前面提到过,卵巢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这是因为卵巢癌发病器官隐秘,深积于盆腔,早期发病时没有症状,难以被发现,这让7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实际上,卵巢癌在早中期并非全无征兆,只是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身体发出的警告:
1.腹部疼痛、肿胀:小腹有包块或腹水,出现肿胀、疼痛;
2.饮食不振、消瘦速度快:卵巢癌患者的首发症状一般通过胃肠道表现出来,如胃胀、腹胀、腹痛等等,进而食欲不振,还可能引起呕吐、发烧、四肢水肿等症状;
3.生理期紊乱:卵巢癌患者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生理期紊乱、痛经、不规则出血等情况;
4.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卵巢囊肿逐会对膀胱造成挤压,从而导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现象。
三、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卵巢癌
退一步说,即使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无异常,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卵巢癌很难被发现。因此,大家要注意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
一般来说,家族中有卵巢癌患者、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携带者、Lynch综合征家族等女性为卵巢癌高危人群。
鉴于卵巢癌可发生于任意年龄段,建议各位女性每年进行癌症筛查,而高危人群则建议30岁后每半年进行一次癌症筛查。
不同年龄段好发不同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在筛查过程中,建议20岁之前的女性侧重于生殖细胞瘤的筛查;建议30~40岁的女性侧重于交界性肿瘤的筛查;建议50岁以上的女性侧重于卵巢上皮性癌的筛查。
四、卵巢癌预防切除手术有必要做吗?
通过基因筛查,若确定携带了突变基因,则意味着患癌几率的增加。
根据《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没有基因突变的女性仅有1%~2%的几率患卵巢癌,而携带BRCA1突变基因的女性患癌几率为21%~51%,携带BRCA2突变基因的女性患癌几率为11%~17%。
这时,建议BRCA1/2突变携带者在35~40岁或完成生育后进行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isk-reducingsalpingooophorectomy,RRSO)。研究表示,进行RRSO的女性降低了81%卵巢癌发生风险,全因病死率也有所降低,能够有效保障生命健康安全。
但是,并非所有女性都合适进行RRSO。建议已通过基因筛查确定是BRCA1/2突变携带者,且已完成生育的女性,可选择RRSO,以降低患癌风险,保障自身生命健康。
五、卵巢癌日常预防措施
从本质上来说,RRSO是为了预防患癌,并非每一位BRCA1/2突变携带者都必须该项手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预防患卵巢癌。
饮食调整: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脂肪类食物,注意补钙,可有效预防卵巢癌;
适当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多喝水,少熬夜,保持体内激素水平正常;
生理期护理:生理期不可剧烈运动,多吃高铁食物,如菠菜、动物内脏等等;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和筛查,若身体出现异常,及时治疗。
参考资料:
[1]《卵巢癌死亡率居妇科癌之首,定期筛查高危预防不容忽视》.人民健康网.-10-28.
[2]《查基因了解卵巢癌风险》.健康时报.-1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卵巢癌诊疗规范(年版)[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5(2):87-9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
图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