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腹水的克星体腔热灌注化疗

2018-5-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恶性胸腹水的克星-体腔热灌注化疗

医院肿瘤科李勇副主任医师

一、简介

恶性胸腹水是肿瘤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合并胸腹水后会出现胸闷、气促、腹胀、腹痛等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恶性胸腹水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影响肿瘤治疗效果,使肿瘤容易复发。目前对于恶性胸腹水的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局部给药等,但是疗效较差,很多患者大约在2-3月内复发。体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方法的出现给这类患者带来的希望。

体腔热灌注治疗是将大容量灌注液或是含有化疗药物的灌注液加热到一定温度,持续循环恒温灌注入患者体腔(胸腔、腹盆腔、膀胱)内,维持一定的时间,通过热化疗的协同增敏作用和大容量灌注液循环灌注冲刷作用有效地杀灭和清除体腔内残留癌细胞及微小病灶的一种新的肿瘤辅助治疗方法,对预防和治疗胸腹腔种植转移尤其是并发的恶性胸腹水,以及反复复发的浅表性膀胱癌等的治疗疗效显著。目前,北美、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及澳大利亚等国广泛开展这项技术。我国一些医疗单位已开展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疗效,在预防和治疗胸腹膜种植转移尤其是并发的恶性胸腹水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二、抗肿瘤机制

(1)肿瘤细胞在43℃持续一小时即出现不可逆损伤,腹腔热灌注43℃、膀胱灌注45℃、胸腔灌注46-48℃,而且持续45-90分钟,可有效清除游离癌细胞和亚临床病灶;

(2)体腔热灌注化疗可使体腔内抗癌药物的浓度数倍甚至上百倍于体循环浓度,可直接杀灭体腔内游离癌细胞和微小病灶。同时,体循环药物浓度低,可减少全身毒副反应发生;

(3)化疗与热疗具有协同作用:热可改变癌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化疗药物渗入肿瘤细胞内,促进化疗药物与癌细胞结合,体腔热灌注化疗充分利用了热疗与化疗的协同作用,发挥1+12的效应。

(4)大容量灌注使药物能充盈整个体腔,通过机械冲刷作用,可直接清除体腔游离癌细胞,经过小于15μ超滤膜将癌细胞过滤清除,使其不能再进入腹腔。

三、适应症

腹腔:主要用于胃癌、大肠癌、卵巢癌、胰腺癌、腹膜假性粘液瘤等术后腹膜转移的预防;各种腹腔恶性肿瘤引起的种植转移及并发的恶性腹水的治疗。

胸腔:肺癌胸膜种植转移的治疗;肺癌、乳腺癌或其他转移性癌所致的恶性胸水的治疗;胸腔恶性间皮瘤的治疗。

膀胱:各种浅表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预防性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前治疗;不能手术或患者不愿手术的多发性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浸润性膀胱癌的姑息性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治疗。

四、治疗方法

在腹腔中或胸腔中留置二到四条灌注管道(两进两出,胸腔留置两条,膀胱使用三通尿管),通过精准体腔热灌注化疗系统将灌注液通过热交换器进行加热后灌注到胸腹腔内,持续恒温循环灌注60-90分钟。间隔24小时灌注一次,共灌注3-5次。

五、疗效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体腔热灌注治疗能提高进展期胃癌、大肠癌、卵巢癌等较易出现腹腔种植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10-15%,提高腹膜假性粘液瘤患者5年生存率40%,治疗恶性胸腹水有效率90%以上,减少较易复发的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率75%左右。

六、病人术前注意事项

(1)治疗前禁食半天;

(2)术前应用止痛药物杜冷丁和抗过敏药非那根等。

七、病人术后不良反应

(1)个别病人术后出现发热、腹胀、腹痛等均属于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一般2-3天之内均会消失;

(2)极少数病人出现术后感染、术口愈合不良等,对症治疗后可缓解。

病例1

患者为肝胆系肿瘤发生腹膜种植转移,腹腔内布满粟粒样的腹膜种植灶,进行腹腔热灌注治疗4次后,腹腔粟粒样种植灶明显减少,效果明显。

病例2

患者直肠癌术后4年,发生肺转移,治疗前整个胸腔已经充满了胸腔积液,经热灌注治疗之后复查胸片,胸腔积液完全消退,肋膈角锐利,治疗效果明显。

(文中图医院)

作者简介:李勇,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中西医结合分委会、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青年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跟师名老中医刘伟胜教授,国医大师郭子光弟子。

研究领域:恶性肿瘤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点研究领域:肿瘤的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中医饮食调护等,胃肠道肿瘤、肺癌、肝癌等。

作者:李勇编辑:袁莉









































北京中科白颠疯
白癜风医院重庆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zz/18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