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妇科肿瘤新进展高峰论坛nbsp

2017-3-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妇科肿瘤新进展高峰论坛

精彩集锦(/11/21)

按报告先后顺序

孔北华教授

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医院的孔北华教授在本次会议中,为大家介绍了子宫浆液性内膜癌(Endometrialserouscarcinoma,ESC),ESC的5年生存率仅仅55%,而EC可达89%,ESC子宫外转移率60-70%,局限宫体者复发率也高达30-81%,呈现高侵袭性。随后孔教授讲解了ESC名称的演变。ESC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常见,晚期临床表现类似浆液性卵巢癌;而卵巢癌个人史,家族史,BRCA基因突变,长期应用三苯氧胺等均增加罹患风险。在超声表现上与I型子宫内膜癌内膜厚度多数大于5mm不同的是,ESC患者常伴有子宫内膜萎缩,35%患者内膜厚度小于5mm。目前国外首选Pipellebiospsy筛选方法,此外诊断性刮宫、宫腔镜、CT等均有助于诊断。同时孔教授还介绍了内膜癌基因测序的基本内容,ESC多有P53突变。ESC治疗原则为手术联合化疗,放疗为辅,选择性靶向治疗。推荐TP联合化疗加阴道残端近距离照射。早期子宫内膜浆液性癌有1/3-2/3宫外转移,盆腔浆液性癌(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起源发生有不同类型,其区分根据基因突变位点来分析,一致的认为同源,不一致认为可能是共生。

周先荣教授

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周先荣教授,主任医师,复医院病理科主任为大家带来的讲座是《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其临床意义》。周先荣教授分别探讨了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子宫内膜腺癌分型的依据与临床意义,以及子宫内膜腺癌分型的缺陷与现代研究三个问题。他提到子宫内膜癌远比以前复杂。决定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等临床方面,以及组织分型、组织学分级等病理方面。病理因素从多方面影响临床决策、处理及预后。新的WHO分类,新增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Serousendometrialintraepithelialcarcinoma,SEIC)及去分化癌(Dedifferentiatedcarcinoma),并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详细分类。病理组织学分型依据独立的组织学特征及独立的临床特征。例如,内膜样癌高临床期别比例5-10%,5年生存率则为75-92%;透明细胞癌高临床期别比例50%,5年生存率则为63%;浆液性癌的高临床期别比例64%,而5年生存率则为53%。同一种组织整个组织分化程度并不相同。最后阐述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为单纯的形态描述,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本质并不清楚,发病机制、发病率、恶性程度、治疗方式、死亡率等都说法不一,文献数据均不准确。准确定义“透明细胞癌”,并准确诊断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丰有吉教授

卵巢癌指南解读—化疗篇(卵巢癌NCCN指南)

上海交通医院的丰有吉教授这次给我们带来的是《卵巢癌指南解读—化疗篇(卵巢癌NCCN指南)》。首先NCCN指南中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流程图没什么特别改变。有关化疗的主要修改包括:1、II,III,IV者,若有不能切除的残留病灶,则可中3-6疗程化疗后再次手术,最好是3-4疗程后。2、剂量密集型可以用于年老体弱患者。腹腔化疗方案源于GOG,结果发现腹腔化疗方案对比静脉化疗方案OS获益更优。NCI建议腹腔化疗可用于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但需告知毒性反应。同时讲解了腹腔化疗及静脉化疗方案,腹腔化疗方案的改良研究等。

谢幸教授

I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清扫与保留卵巢问题探讨

浙江大学医院的谢幸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讲座是《I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清扫与保留卵巢问题探讨》,对于肿瘤局限于宫体的子宫内膜癌,常规淋巴切除的价值尚有争议。可以根据术前和术中发现决定是否淋巴结切除及何种范围的淋巴结切除。高危病例应实施系统淋巴结切除。肌层侵犯深度小于50%,高、中分化,肿瘤直径小于2cm是低危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卵巢切除的问题首先推荐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有回顾性资料显示,保留卵巢不增加癌相关死亡风险。

张贵祥教授

磁共振中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应用

来自上海交通医院的张贵祥教授讲座的主题是《磁共振中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应用》。MRI的形态及功能技术可准确观察子宫内膜的生理性变化规律;提高鉴别正常与疾病象的认识。对子宫内膜癌分期具有定性、定位的作用。T2W1、DW1及增强动态扫描判断肿瘤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80%,94.1%,88.9%,88.9%,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88.9%;T2W1分别为70%,94.1%,87.5%,84.2%,准确性为85.2%。

万小平教授

预测子宫内膜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关键技术研究

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万小平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是《预测子宫内膜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关键技术研究》。万教授提到FIGO早期便将腹膜淋巴结转移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直接相关,而现在淋巴结切与不切的争议中提出探索准确预测内膜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技术和方法具有重要价值。既往预测内膜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方法分别是CA是73.7%和78.3%,盆腔CT是57%和70%,术前诊断病理分级是67%和80%。而先如今新兴的技术如前哨绘图技术已应用至乳腺癌临床,内膜癌目前有小样本的研究。分享了其课题组发现的发现的一组与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涉及雌激素受体调控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分子如TrKB、Pak4、FOXA1、SHARP1等。其研究内容是证实新的分子标记物的预测价值、建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多中心大样本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程忠平教授

卵巢癌复发--腹腔镜评估及二次减灭术

程忠平教授是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院学妇科微创研究所所长,其具备先进学科发展理念及精湛的微创技术。本次会议中,程忠平教授从可疑复发性卵巢癌综合评估,到确认复发后的治疗选择,为大家提供了一套新的复发性卵巢癌治疗理念。其讲解内容涵盖可疑性复发卵巢癌的评估方法,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肿瘤指标CA及影像学检查(彩超、CT、MRI、pet-CT),腹腔镜评估,以及治疗方法,包括抗血管形成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手术治疗。在手术选择方面,讲到多发性包块适合减灭术,弥漫性包块适用于肿瘤活检术。

狄文教授

年NCCN子宫内膜癌治疗指南

上海医院的狄文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讲座是《年NCCN子宫内膜癌治疗指南》。狄教授首先从分期变化讲起,介绍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初始治疗,手术原则及淋巴结切除的相关问题。初始治疗从局限子宫体;怀疑或有肉眼可见宫颈受侵;怀疑肿瘤扩散到子宫外分别介绍可手术及不可手术采取的治疗方式。对I期手术分期后的辅助治疗根据有无高危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介绍了II-IIIa期,IIIb-IV期手术分期后的辅助治疗。另外对子宫内膜样腺癌复发后的治疗、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腺癌的治疗及复发转移或高危患者的全身治疗进行了讲解。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后的随访前2年每3-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内容包括复发的症状、生活方式、运动、营养的健康宣教,必要时CA,有指征时影像学检查。年龄小于50岁且有明显子宫内膜癌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和/或有选择性高危病理因素者,可考虑遗传学咨询及基因诊断。

华克勤教授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相关问题

复医院的华克勤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是《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相关问题》。目前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子宫内膜癌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全子宫与双附件切除术,使年轻女性丧失了生育功能。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症状出现较早,癌细胞分化程度好,且往往肿瘤局限于内膜,大多为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好。近年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了年轻女性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华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文献从激素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3个方面给大家讲解了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相关问题。同时对预后,随访,治疗成功的预测进行了阐述。对于治疗后复发的治疗首选全子宫切除术,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可再行保守治疗,但数据有限。

席晓薇

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利与弊

上海交通医院的席晓薇教授为大家带来的主题讲座是《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利与弊》。席教授通过5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现状;一项荟萃分析结果;GOG-LAP2临床试验结果;子宫内膜癌机器人腹腔镜手术。

讲座因为篇幅未能一一尽述。

在座的医师都对各位教授的讲座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邀请函)

亲爱的小伙伴,感谢您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zz/15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