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国家政策,
2021-5-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政策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妇幼健康司发布的《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产后保健服务加强产后访视、产后康复。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探索开展产后乳腺保健、盆底功能康复等医疗保健服务。支持和鼓励规范开展个性化产后康复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妇幼健康司发布——年05月27日
为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国家卫健委颁布了《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年版)》,标准指出要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和儿童脑瘫等重点人群建立专案,进行管理和追踪随访,并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健康教育。
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制定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年版)》,其中要求医院应当提供与妇科相对应的亚专科医疗服务。基本标准应当具备以下疾病诊治能力:盆底功能障碍(子宫脱垂)、尿失禁、阴道前壁膨出、尿潴留、阴道后壁膨出。
《二级和三级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年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年8月22日
●诊疗需要
据统计,中国20岁以上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高达30.9%,绝经后的女性,甚至超过50%。每2位绝经后母亲,就有1位会患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尿失禁;临床研究表明91.3%的女性在产后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在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为13.0%-31.1%,而盆底疾病的患病率高达34.7%;如果得不到第-时间有效干预治疗,分娩二胎时女性的患病率将会上升3倍以上。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支持功能下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病率升高,年龄70岁者PFD患病率为52.6%。以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为主要症状。
女性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做盆底康复?
盆底损伤或异常的女性:
1.产后女性(42天以后):
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产后42天都应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并通过盆底康复恢复受损的盆底。
2.计划妊娠者,尤其计划
第二次妊娠的经产妇:
在妊娠前需进行盆底功能评估,了解盆底的功能状态,有利于孕前恢复盆底功能或学会正确的Kegel运动,预防或减少妊娠期或产后盆底疾病的发生。
3.围绝经期女性:
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导致盆底的功能状态发生改变,可通过盆底康复改善盆底功能。
盆底疾病患者
1.各种尿失禁:
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打喷嚏、咳嗽、跳绳、爬楼梯、快步走时漏尿等)、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次数多、听到流水声想小便等)、混合性尿失禁。
2.膀胱过度活动症者:
尿频、尿急,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
3.尿潴留:
产后、盆腔术后尿潴留。
4.盆腔器官脱垂:
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等)。
5.排便障碍:
便秘或大便失禁。
6.盆腔痛:
慢性盆腔痛、产后盆腔痛、腰腹坠胀酸痛、腰背痛等。
7.阴道松弛或痉挛者:
产后或中老年女性常见现象。
8.性功能障碍:
性欲低下、性唤起障碍、性高潮缺失、性交痛等。
产后或妇科疾病患者
1.产后子宫复旧不良、耻骨:
联合分离、腹直肌分离
2.子宫内膜薄造成的不孕者:
促进子宫内膜增厚。
3.卵巢早衰、围绝经期综合征:
改善卵巢功能。
盆腔手术
1.尿生殖手术前、后需辅助治疗者:
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术前和术后,改善术后盆底功能,减少盆底疾病复发。
2.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后者:
预防和减少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3.术后伤口疼痛、愈合不良、疤痕疼痛等
如何进行盆底康复?
盆底脉冲磁刺激治疗一体化工作站是采用复合共振磁技术、智能生物反馈、自动化控制、大数据管理运算能力,实现产后盆底评估、治疗、智能行为健康评估、干预和跟踪管理,实现安全、快速、高效、便捷的盆底康复。
●科研能力
基于0-高斯的复合共振磁技术、智能生物反馈、自动化控制、大数据管理运算能力,建立智能诊疗数据模型,实现产后盆底评估、治疗、智能行为健康评估、干预和跟踪指导方案出具的能力,推出了基于安全、高效、便捷、全面的盆底脉冲磁刺激治疗一体化工作站。
康宇医疗
用科技和数据呵护生命行为健康
销售--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