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治疗与患者生活质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2022-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是一种通过“合成致死”效应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靶向药物。它的问世被公认为卵巢癌治疗史上的重大进步。一系列高级别证据表明,在初始治疗或铂敏感复发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后,应用尼拉帕利等PARP抑制剂开展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PFS并非评价药物优劣的全部,好的药物除了延长患者的生命之外,还应当能够减轻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在这方面,PARP抑制剂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尼拉帕利通过个体化起始剂量的给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实现了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两大要素。
PARP抑制剂为卵巢癌维持治疗打开新局面
晚期卵巢癌一线标准治疗是最大程度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含铂化疗,一线含铂化疗的有效率在80%左右,但多数患者还是在2年内复发。对于铂敏感复发患者来说,含铂化疗仍是标准治疗,然而随后每次化疗疗效逐次减低,毒性逐次加重。
这一未及之需促使研究者寻找新的克病之策。目前来看,维持治疗有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卵巢癌维持治疗是指对完成化疗达到临床CR或PR的患者给予后续治疗,旨在推迟复发,改善生存预后。化疗药物用于维持治疗效果难以肯定,目前不再推荐临床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也不够理想。近年来,PARP抑制剂作为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和铂敏感复发维持治疗药物已经完成了多项3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疗效显著,已成为卵巢癌患者一线维持治疗的最佳选择,并成为疾病全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尼拉帕利NOVA研究显示,该药物对gBRCA和无gBRCA突变患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无进展生存期获益。正是基于这些重磅证据,年3月,美国FDA批准尼拉帕利用于铂敏感的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在含铂化疗方案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卵巢癌维持治疗长期用药面临安全性挑战
维持治疗需要长期用药,在此期间,如何管理毒副作用?如何提高患者耐受性?如何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在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带给卵巢癌患者巨大获益的同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以尼拉帕利为例,该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他PARP抑制剂相似,主要是消化系统与血液系统相关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等,一般能够耐受,若反应较重,临床可对症治疗。血液系统相关不良反应大多为1-2级不良反应。从NOVA研究可以看出,因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中断主要系3/4级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所致,另外血小板降到2级同样也需要中断治疗。有研究者利用NOVA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即RADAR分析),发现患者基线体重和基线血小板是导致治疗中断的的两个关键因素。分析还发现,基线体重低于77Kg和/或基线血小板低于K/μL的患者,起始剂量推荐使用mgQD,降低剂量对于PFS无影响,这一点已获真实世界数据的支持。尼拉帕利的药代动力学呈线性,并且生物利用度高达73%,因此mgQD起始剂量不影响尼拉帕利的疗效。尼拉帕利个体化起始剂量兼顾疗效与安全
基于上述结果,以中国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NORA研究在启动后很短的时间内做了方案修改,采用了尼拉帕利基于基线体重和血小板的个体化起始剂量(mg或mg),评估其在中国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NORA研究不仅是首个在亚洲患者群体中进行的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的随机3期临床试验,也是首个在此背景下评估个体化起始用药方案的前瞻性研究。近日,NORA研究中关于尼拉帕利采用个体化起始剂量方案的安全性评估数据在美国ASCO年会上正式披露。结果表明,尼拉帕利组中除贫血外,大多数治疗期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在治疗开始后的第一个月发生率最大,此后显著下降,且可通过剂量调整得到充分控制。到第6个月时,尼拉帕利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所有TEAE的发生率均相似乃至更低。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还显示与NOVA研究相比,NORA研究中因TEAE而停药的患者比例更低。事实上,对于中国患者而言,个体化起始剂量的益处尤为显著。因为中国患者体重大多低于77Kg,起始剂量多数可调整为mgQD,此举将药物治疗对患者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由此得到大幅改善,从而有利于维持治疗更好地开展。PARP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使得卵巢癌的治疗理念发生根本变革。尽管和其他PARP抑制剂一样,尼拉帕利也有一定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但该药物个体化起始剂量调整方案以及卵巢癌全人群维持治疗获益的特性,有望对中国乃至更多地区的卵巢癌治疗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卵巢癌患者更长生存与更好生活质量兼得的那一天不再是遥远的梦。
陈琼华教授
陈琼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妇产科主任。厦门市妇科疾病研究与诊疗实验室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生殖调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肿瘤防治联盟主任委员,厦门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荣获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称号,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发表论文66篇,SCI论文39篇。主攻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盆底机能不全等疾病,擅长宫腔镜和腹腔镜等微创手术。
相关阅读?ASCO进展——卵巢癌二代测序:个体化治疗能否改善肿瘤预后?
?刘洋教授:如何正确解读基因检测报告?
?老师请回答丨周琦教授邹冬玲教授:卵巢癌治疗领域有哪些令人振奋的进展?
?“新领秀学院”中青年医师卵巢癌病例征集项目正式启动
?老师请回答|林仲秋教授卢淮武教授:NCCN指南中关于卵巢癌二次减瘤术有哪些新的进展?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