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冯唐,因他懂我
2021-3-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27/4630319.html
两年前,阁主在新加坡机场过境的时候在书店里看到了当代知名作家冯唐的《不二》,买回来一读简直惊为天人。虽然在此之前已经看过了他的成名作三部曲,对于他的写作风格也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他的看法。原以为他的作品就是“任性”,现在看来其实他就是“随性”,而且是相当的随性。冯唐的作品让我读得很舒服,甚至没有一点隔阂,我丝毫不掩饰对他的欣赏,因为他“懂我”,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能找到我自己最希望的一种生活状态:看惯了人生、读懂了岁月、静观着风景、斜倚着余生。
冯唐,一个文学作家里的非典型人物,一个跨行业成功的典型人物。他的经历可谓传奇,之所以能够拥有大批粉丝和拥趸,也许就是因为他当过医生、做过营销、搞过上市公司、最后成为了一个天才作家,这种经历不是人人都可以模仿的,也许大多数人只能膜拜。他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认真学过八年医术,是一名医学博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中医科到内科到神经科到精神科到妇产科(肿瘤)都有经历的医生。然而,十多年前,他却毅然决定『弃医改行』,他对现在医学、医院、癌症(肿瘤)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
最近,他的一篇软文在网络上又火了起来,光看名字就很抓人眼球: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本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回答他人如何才能保持健康,不得癌症,结果我却从中读出了自己四十不惑之后的人生感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健康,远离癌症,但每个人都无法真正做到上面的那九个字;我希望自己在四十岁以后能够活出自己,活得更像自己,“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似乎应该成为我的人生信条之一,所以我说冯唐懂我……
冯唐《致希波克拉底的一封信》《不怕压力不生癌》里面有这样的描述:
弃医原因之一——对真正的绝症,医生能做的很有限。学医的最后三年,我在基因和组织学层面研究卵巢癌,越研究越觉得生死联系太紧密,甚至可以说,挖到根儿上,生死本来是一件事儿。而且多数病是治疗不好的,是要靠自身免疫能力自己好的。我眼看着这三年跟踪的卵巢癌病人,手术、化疗、复发、再手术、再化疗,三年内,无论医生如何处理,小一半的死去,缓慢而痛苦地死去,怀着对生的无限眷恋和对死的毫无把握,死去。
现在再想,整个医学八年,还记得什么。除了认得二月兰和紫花地丁、体温38℃以下不要吃退烧药、阴道出血要排除癌症等等傻子都知道的常识,没记得什么。但是,我记得卵巢癌晚期的病人如何像一堆没柴的柴火一样慢慢熄灭,如何在柴火熄灭几个星期之后,身影还在病房慢慢游荡,还站到秤上,自己称自己的体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医的八年是我练习素描人类的八年,是我了解生死的八年。这八年里,无论我做什么,几十个病人还是缓慢而痛苦地死去,这种无能为力让我动了离开的念头……(以上内容为摘抄作者文章原文)
尽管不做肿瘤很多年,打电话找我最多的事儿还是和肿瘤相关:我是不是得癌了?得了怎么办?能不能好?近年的趋势是,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得癌症的年纪越来越早。如果笼统排序:得癌症的第一相关因素是基因遗传,在基因上,众生从来没有平等过。第二相关因素就是压力过大,大过自己身心能够消化的能力。对真正的绝症,医生能做的很有限,那些抵抗过绝症,奇迹活下来的人,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意志力强大。甚至可以说,他们是靠自己活下来的,而身病往往是心病,吃多了某某食物可能不会得病,但是长期的压力过大,身体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不如保持健康的心态,懂得知足,给自己减压,这才是真的治病养生。(以上内容为摘抄作者文章原文)
“保持健康的心态,懂得知足常乐,善于给自己减压”恰恰就是对“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的最佳诠释。四十岁之后的我貌似瞬间看透了人生,对过去的那些执着也好、执念也罢或多或少地放下了,对过往的那些较劲或多或少地松劲儿了,对过去的那些自作聪明和盲目自信或多或少地认清了。所以这个时候的我再看冯唐的书就有了一种与老友聊天的感觉,非常自如、非常亲切,就像两人对坐,手拿蒲扇,喝一壶清茶,侃侃而谈。
网上的文章对于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进行了详解。很多网络大V都转发了该文并且获得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