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细胞培养俱乐部专访宜明昂科生物创
2017-9-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本文由水木原创
授权细胞培养俱乐部转载
个人或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细胞培养俱乐部
小编获悉,由田文志博士创始的细胞治疗科技公司宜明昂科生物近日在上海与国内上市公司签订了专利授权转让协议。在魏则西事件之后,宜明昂科生物在田文志博士的带领下依然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和临床研究,成功研发和申请了多种细胞治疗的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本次合作标志着公司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次专利授权细节暂未公开)
细胞培养俱乐部独家专访了宜明昂科生物创始人田文志博士
田文志博士: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伤细胞,是免疫细胞的一种,其特点是对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可以发挥快速的杀伤效应,不需要预先经过抗原递呈。这与T淋巴细胞正好相反,后者对肿瘤细胞的识别需要MHC的限制,一旦MHC从肿瘤细胞脱落,将不再能识别,这也是肿瘤细胞逃避T细胞免疫监视的一种机制。而NK细胞则会对MHC脱落的肿瘤细胞发挥杀伤效应,这就是所谓的“失去自我”(“MissingSelf”Theory)原理。
我们开发的TANK(Target-ActivatedNK)TM技术平台是用于开发靶向性NK细胞治疗产品的技术平台。其原理是把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AntigenReceptor,CAR)转入到NK细胞,让后者有针对性的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田文志博士:PD1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受体,主要表达在T淋巴细胞。当与其配体PD-L1/PD-L2结合以后,启动抑制性信号传导,从而抑制T细胞的功能(图1A)。肿瘤细胞正是利用了PD1的特性,通过高表达PD-L1/PD-L2而逃避T细胞的免疫监视。针对PD1及PD-L1的抗体药物已陆续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PD-L1/PD-L2阳性的肿瘤患者。这些抗体的主要作用原理就是通过阻断PD1与PD-L1/PD-L2的结合,回复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功能。
我们设计的PD1-CAR-NK(PD1-TANK)项目是将PD1的靶向结合特性与第二代CAR-T的信号传导系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得PD1与PD-L1/PD-L2的结合转化为激活信号,有效激活TANK细胞,从而将肿瘤细胞予以消灭。除此之外,PD1-TANK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以后,也封闭了PD-L1/PD-L2与患者体内T细胞表面的PD1的结合,从而发挥了PD1抗体的作用。
所以我们设计的PD1-TA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的:1)直接激活PD1-TANK细胞(图1B);2)间接激活T细胞(图1C)。这种效应将会克服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肿瘤效应。当与其它靶向性药物连用时(比如CD19-TANK、Her1-TANK等),预期会有更好的疗效。
我们的PD1-CAR-NK项目已于年1月申报国内专利,所以未来将具有排他性。在此之前未见有国内公司披露相关信息。国外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实验室曾于近期报道了针对PD1的嵌合转换受体(AChimericSwitch-ReceptorTargetingPD1)(CancerRes;76(6)March15,),当PD1嵌合转换受体与针对间皮素的CAR分子在T细胞上共表达时,可显著增加对间皮瘤的抗肿瘤活性及体内治疗效应。
图1、PD1-TANK细胞工作原理示意图
田文志博士:众所周知,CAR-T技术对血细胞癌(尤其是B淋巴细胞白血病)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疗效,尤其是Dr.CarJune实验室对一位白血病女孩EmilyWhitehead的治疗,已经达到了“四年无癌”的惊人结果。其它几家如诺华、Juno、Kite等从事CAR-T技术研发的公司,都在B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疗效果。然而,CAR-T技术对实体瘤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研究成果。年AACR会议期间,诺华与U-Penn的合作团队报道了针对卵巢癌、胰腺癌、间皮瘤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虽然安全性达到了预期,但并未取得满意疗效。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原因有三个:1)T细胞不表达粘附分子(ICAM-1),很难渗透到肿瘤组织;2)肿瘤微环境多半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进入到肿瘤组织的CAR-T细胞数量有限,难以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3)实体瘤组织相对坚硬,免疫细胞不易识别及杀伤。
鉴于上述原因,CAR-NK对于实体瘤的治疗将具有如下优势:1)NK细胞对于MHC脱落的肿瘤可以直接杀伤,不需要抗原递呈;2)NK细胞表达粘附分子(ICAM-1),可以渗透进肿瘤组织;3)NK细胞不分泌大量的IL-6,不会引起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
田文志博士:巨噬细胞是机体的第一道屏障,可以通过吞噬功能阻止外来异物对机体的侵袭。然而巨噬细胞本身表达一种类似于PD-1的调节分子,称为信号调节蛋白(Signalregulatoryproteina(SIRPa)(图2A),该蛋白一旦与其配体CD47结合以后,向巨噬细胞传递抑制性信号,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肿瘤细胞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通过高表达CD47,来阻止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对此,我们设计发明了一种基因重组蛋白(项目代号IMM01)(图2B),通过多种机制(图2C),可以逆转肿瘤细胞诱导的巨噬细胞功能的抑制,同时激活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以发挥强大的抗肿瘤活性。体外研究表明,IMM01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活性,靶点亲和活性在纳摩尔以下,可以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体内药效研究表明,IMM01对于粒细胞白血病、B淋巴细胞白血病、及B细胞淋巴瘤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效应,对于白血病达到治愈效果,对于淋巴瘤的抑制率达到73%。
IMM01已申报国内专利及PCT,目前处于工艺开发阶段,预计年底申报临床。
图2、IMM01项目工作原理示意图
田文志博士:不得不承认,魏则西事件对于国内细胞治疗领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卫计委医政管理司于5月3日召集全国各省市卫生局医管部门进行电视电话会议,医院停止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对于该规定,我们表示充分的理解,因为作为一项第三类医疗技术,在没有获得足够有效的临床治疗数据之前,绝不可以对患者开展收费治疗,否则就真的是“谋财不害命”,是对自身及患者的“大不敬”。
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魏则西事件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该事件将对中国细胞治疗产业的更新换代、逐步走向正规化、产业化、国际化带来有益的促进作用。同时将会对从事细胞治疗产业的公司进行“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从而使得那些真正具有使命感、技术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使得国内企业能够在世界细胞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宜明昂科开展的TANKTM细胞治疗产品属于通用型的细胞产品,我们将着力打造细胞的培养工艺、放大工艺、保存及制剂工艺,从而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设计的TANKTM细胞产品将会自动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动换液、分装,医院后直接输入到患者体内,从而避免了现有CAR-T一对一的繁琐治疗程序。
田文志博士:也感谢细胞培养俱乐部搭建这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我们一定加倍努力,不忘初心。
田博士于年获得河南医科大学的本科学位,年获得该校肿瘤免疫学硕士学位,年至年在该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助教,年10月至年10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从事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年10月至年3月在美国纽医院分子免疫研究室继续博士后深造,年4月至年6月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从事B细胞功能研究,年7月至年12月短暂回国工作,任职于深圳一家艾滋病疫苗公司的技术总监,年1月至年4月在美国一家抗体公司(ImCloneSystems)任职药物研发科学家,从事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开发,所承担的项目已获得两个美国FDA的临床试验批文(IND)。田博士于年4月辞职回国,在上海张江科技园区创办了华博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任职该公司总裁及技术总监。年4月离开华博,并于6月份创立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立于年6月,注册地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公司主要致力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产品的开发研究,研发的产品包括针对免疫调节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及经过武装的靶点特异性NK细胞。我们坚信这些产品能有助于攻克肿瘤,为肿瘤患者的重生带来希望。
细胞培养俱乐部丨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细胞培养俱乐部无关。本平台文首处注明来源的文章均转载于其他媒体平台,转载仅供观点分享,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所有。转载的文章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涓尰鎬庢牱娌荤枟鐧界櫆椋?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庣┒绔熻姳澶氬皯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