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3个未婚姑娘查出卵巢癌最小的才

2017-6-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每天熬夜到一两点,

放不下手机、关不了电脑、丢不下工作,

26岁的女孩痛经查出卵巢癌!

前一刻还是青春活力,

下一秒却被查出癌症,

一切原因都是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的坏习惯!

(建议WiFi下观看)

试想想,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经历:

每天熬夜到凌晨,

总是放不下你的工作,

朋友聚会总是拿着手机在聊业务,

而就是这个时候,它正在悄悄接近你……

女性恶性肿瘤已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乳腺癌和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

发病年龄改变尤为突出,

而许多患病女性还没来得及生育!

卵巢癌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而列居第三位。但卵巢上皮癌死亡率却占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对妇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卵巢上皮癌患者手术中发现肿瘤局限于卵巢的仅占30%,大多数已扩散到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盆腔各器官,所以在早期诊断上是一大难题。

最近,医院盆腔肿瘤中心接连收治了年龄分别为16岁、25岁、30岁的3位卵巢癌患者,而且都是未婚姑娘。需要警惕的是卵巢癌越来越年轻化,现在年轻姑娘得这病的越来越多,大约有20%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在还没有生育的女性身上。

1

小便解不出,家人才重视

16岁的姑娘小张,正是花季的年龄,前段时间发现肚子隆起来。当时,妈妈并没有上心,认为孩子只是长胖了。

直到这个月,小张告诉妈妈小便解不出来,家人这才紧张起来,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小张的肾脏已被卵巢上一颗直径20多厘米的寄胎瘤压迫导致肾衰竭。

2

术后不重视化疗,肿瘤转移

还有一位姑娘姓金,今年25岁,感觉到轻医院做盆腔B超检查,结果发现左右两侧卵巢分别长着直径12厘米和4厘米的囊实性包块,被确诊为卵巢未成熟畸胎瘤。

手术后,本应做6到8次化疗,但金小姐自认为没有明显症状,只做了3次,她去复查时发现肿瘤已经在腹腔内广泛转移,并压迫到了肝脏,成片卷地毯式的粘连,情况十分危险!

卵巢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难以发现,确诊时大多已晚期。一旦确诊,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殖健康了。如果手术摘掉卵巢,一个生命孕育的最初的那份期待就已经没有了,这对一个女性来说伤害很大。

卵巢恶性肿瘤有三个70%:

70%不容易被发现;70%发现时已是晚期;70%发现后存活不过五年。所以,卵巢恶性肿瘤被称之为女性的隐秘杀手。

压力、熬夜、饮食不规律

使病情越来越年轻化,

那么为何如今肿瘤偏好80后、90后的年轻女性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

1

80、90后正逐渐成为单位或家庭的骨干,需要面对工作、家庭、学习因素引发的巨大精神压力。

2

他们大多数人对健康观念缺乏充分认识,熬夜、饮食不规律以及不洁的生活习惯成了常态,肆意挥霍健康。

这两种因素叠加,都大大提高了肿瘤的发病率,

所以建议成年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盆腔B超检查,

一年一次的体检是身体的基本保障。

小心身体发生的这些征兆腹胀

很多人眼里,腹胀是小事情,

但是长期的持续腹胀可要小心了。

腹痛

腹胀和腹痛不一定同时存在,

腹痛的出现意味着卵巢癌的加重。

下肢及外阴部水肿

当下肢及外阴部出现水肿,

女性们要提高警惕,

此时应想到卵巢癌“作祟”的可能。

不明消瘦

由于卵巢癌逐渐长大,腹水形成

可机械性压迫胃肠道,

引起患者食量减少及消化不良,

除此之外,癌细胞大量消耗人体养分。

如何科学地预防卵巢癌饮食合理

女性应均衡饮食,多摄取纤维素,

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饮食的脂肪含量,

适当多摄入钙质,进而减少卵巢癌的发生。

多运动

研究发现,

经常运动的女性在一生中,

患巢癌的几率比运动少的女性低了27%,

若女性没有运动的时间,

可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家务劳动,

如打扫卫生、使用真空吸尘器等。

勿随便用药

如果你是经常使用调经药及避孕药的女性,

那么你患上卵巢癌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要定期检查

对有癌家族史者,

包括卵巢乳腺、直肠等处的癌

更应注意检测,

必要时还可通过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

这对于预防卵巢癌很必要。

温馨提示:再忙,再累也不要忽略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努力拼搏奋斗的每一个人,在自己人生行程里留一点时间为自己的健康考虑,一年一次的体检,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让肿瘤滚蛋吧!

话说,你们有每年都去体检吗?

欢迎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hl/16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