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药预防卵巢癌的利弊分析,高风险人

2020-10-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想必很多觅友都听说过口服避孕药可以预防卵巢癌,但总会存在很多疑问。

口服避孕药真的可以预防卵巢癌吗?

怎么吃口服避孕药可以预防卵巢癌?

是药三分毒,吃多了口服避孕药是不是很伤身体?

有没有必要靠吃口服避孕药来预防卵巢癌?

下面,互助君就带大家了解口服避孕药与卵巢癌之间的爱恨纠葛。

口服避孕药可以预防卵巢癌吗?

口服避孕药确实可以预防卵巢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年英国皇家医学会口服避孕药研究组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口服避孕药对降低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确实有效,并且使用口服避孕药时间越长,患卵巢癌的几率越低。

其他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每多服用口服避孕药一年,卵巢癌发病风险就会降低5%左右,口服5年以上能有效预防50%的卵巢癌。

而且停止服用后,这种保护作用仍然存在[1]。

但这存在一个问题,卵巢癌通常是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但是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年龄越早效果越好,而且一般都局限于生育期的女性[2]。

在她们停止服药之后,避孕药的保护作用一般能持续20年以上,但是它的保护效应从停服十年后就已经显著减弱了[1]。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减弱的保护作用与增高的卵巢癌发病率相结合之下,口服避孕药真正起到的卵巢癌预防效果可能并没有数据那么好看。

口服避孕药要怎么吃?

避孕药预防卵巢癌的服用方式与用来避孕的服用方式并无不同,每次从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服药,每晚1片,服22天(妈富隆、敏定偶等略有不同,服用方式以说明书为准)。

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口服避孕药的时间长短。

注:需要备孕的妈妈建议停止服用避孕药三个月以上,且妊娠也可以降低卵巢癌风险哟。

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

如果要通过口服避孕药来预防卵巢癌,就得先了解长期服用避孕药存在的副作用。

一般来说,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类早孕反应: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晕、乏力、嗜睡等。一般在口服短效口服避孕药5-6小时后出现;

2)月经量减少或闭经;

3)白带增多: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使宫颈粘液分泌增多;

4)乳房胀痛及乳房小叶增生;

5)体重增加;

6)面部色素沉着:个别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出现面部色素沉着,如妊娠斑;

7)轻度升高携带BRCA1突变基因妇女乳腺癌的风险[2];

8)增加某些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2];

注:关于口服避孕药导致血栓形成的问题,目前都是个例报道,无法确认是否是避孕药导致血栓形成。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但口服避孕药除了预防卵巢癌症之外并不都是副作用,也存在其他好处,总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盆腔炎的发病率;

2)可控制月经周期;

3)可减少月经量从而减少缺铁性贫血;

4)可用于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痤疮、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等疾病[3];

看了这么多,相信觅友们对口服避孕药也存在一定的了解了,那么有没有必要靠吃口服避孕药来预防卵巢癌症呢?

有没有必要靠吃避孕药来预防卵巢癌?

医院妇瘤科吴小华主任建议,有明显风险的人,比如BRCA突变基因携带者、卵巢癌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可以通过口服避孕药来降低卵巢癌患病风险。

但是考虑到口服避孕药同时会增加部分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所以在这方面的抉择上需要慎重。

图片来源:摄图网

至于其他人群,还是建议将口服避孕药当做一种避孕方式来使用吧。

注:有些人如糖尿病患者、年龄超过35岁且长期吸烟者是不适合服用口服避孕药的,所以在服用口服避孕药之前,医院挂个妇科检查看看是否有相关禁忌症哦。

参考文献:

[1]吴艳军.口服避孕药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v.28(19):-.

[2]王蓓颖.雌激素在复方口服避孕药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

[3]张治芬.复方口服避孕药的非避孕用处[C]//浙江省计划生育与生殖医学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生殖安全转化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4]李宏.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人群对口服避孕药的知识、态度和使用情况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6).

百度文库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任编辑:卵巢癌互助君

一定要打扮的清清爽爽,漂漂亮亮,从容自若面对生活。

今日觅语

推荐阅读:

吃避孕药可以降低卵巢癌风险?到底怎么回事?

引发卵巢癌的五大因素,看看你中了哪几招?

那些听信偏方的肿瘤患者最后都怎么样了?

突破传统治疗三板斧,免疫疗法或成抗癌新星

点击阅读原文,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zz/20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