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突变致畸致癌的核污水

2024/4/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8月24日,终究还是成为了世界海洋环境的灾难日。

因为日本正式开始核污水排海作业,光这一天就已经将上百吨的核污染水排进了太平洋,而这一动作要持续至少0年。

在日本排放的核污水中,总共有64种放射性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碳14、碘、铯17、锶90、钴60和氚等等。

消息一出,全网震惊,各国声讨。

但愤怒、恐慌并没有能够阻止日本核污水排放的决定,倾倒的核污水流入太平洋,埋伏的危机,还是终将爆发于未知的某一天。

一、声称“核污水”海水稀释后“无毒”?

先要知道个概念,核污水和核废水是不一样的。

核废水一般是指核电站排除的废水,多数是经过安全处理的废水和用于冷却的海水,而核污水则包含多种核放射性物质。

福岛核污水成分中就包含着氚、碳14、碘等,超过60多种放射性核素,其中很多核素尚无有效的处理技术。

这些放射性核素的“恐怖”之处在于半衰期特别长,比如碳14的半衰期为年,碘的半衰期能达到1万年。

也就是说,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后,要在海水中存在几千年甚至是几千万年,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去除。

再来看看日本坚持要排污入海的那一套说辞:等大海稀释后,污染物的浓度就没那么高了。

首先这可不是普通的污染物,几年或许就分解了,这是含多种放射性元素的核污水,一些元素半衰期之长,能达千年万年。

其次,在海洋中生活着那么多生物,都依存海水,就算大海整体放射性元素密度低,但完全有可能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把放射性元素富集到高等级海鱼的体内,辗转再到人类。

另外,被稀释后的核污水还可能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到空气中,放射性元素进入大气循环系统后,再降落到全世界各地。

所以,日本排污入海的说辞极不负责任,做法更是有高度风险。

二、致突变、致畸、致癌......的核污水

对于此次排放可能对健康带来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表示:“核污染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例如铯元素。铯会在不同的器官内富集,比如说血细胞、性腺、消化腺等等,而且随着环境里面铯的浓度升高,富集程度会越来越高。那么海洋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会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这个元素可以通过食物链的层层传递,最终影响到人类。”

核污水会影响到人类的遗传基因,这影响的可不是短暂的一代人,可能是代代人。

·致突变

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人体后,会成为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损伤基因造成突变,而这种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一代代的改变着人类的基因,从而可能导致人类退化。

·致畸

个体的发育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比如妊娠期女性不能接受X射线等放射物质的照射,原因就在于辐射可能会让胎儿畸形。

我们都知道,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一点点小小的变化都可能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

从受精卵到完整的人,从一个细胞发展到全身几十亿细胞,期间细胞的复制增殖,如果其中一个细胞受到了辐射的影响,后代复制增殖就会一直受到影响。

·致癌

虽然癌症的发生机制很多,但基因变异被普遍认为是基础原因。基因变异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免疫系统又忽视了,那最后就会发展成癌症。

辐射会引发基因变异。

核污水中最不缺的就是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基因造成的损伤也难以预料。以氚为例,氚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因为类似原子氢(人体60%以上的原子是氢)可以通过氢的机制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尽管目前为止没有关于氚单一辐射条件下风险评价的流行病学研究,但一些间接证据表明,售氚或其他类型辐射的人群中儿童白血病和先天畸形的病例增多。

而福岛核污水中还有碘、铯17、钴60、锶90等。

(1)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癌;

(2)铯17会滞留于骨骼和肌肉组织中,从而引起软组织肿瘤与癌症,比如卵巢癌、膀胱癌等;

()钴60具有极强辐射性,会导致脱发,严重损害人体血液内的细胞组织,引起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症,更严重的会导致白血病、死亡;

(4)锶90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列的一类致癌物,被认为是白血病的罪魁祸首。

......

三、怎么办?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要怎么做,注意什么,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1、注意食品安全、多样化饮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cjfc.com/ncahl/23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