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小姐姐们遗传性卵巢癌的预防与管理
2020-8-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在选购健身器材前应先咨询相关的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23640.html"
写在前面:
可能是因为微博作为我的科普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与我相识的朋友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卵巢癌患者的家属,而且多数家属都是小姐姐。
起初建立群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女生家属是明显多于男生的。为此,我还特意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结果果然是女生多于男生,然而这并不能代表客观事实。
后来我自己想了想,可能是女生更加感性,对妈妈关系相对更多;且女生可能更加热于求助,而不像男生比较喜欢独自Carrry(比如我^_^)。基于以上,所以造成了结识的更多患者家属为女生的原因。
(好像有点跑题,言归正传)
因为结识的家属中小姐姐比较多,所以如何预防自己罹患卵巢癌,也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遗传性卵巢癌的管理。
本文核心内容来自于《肿瘤医学》卵巢癌章节。
"预防遗传性卵巢癌预防遗传性卵巢癌的发病,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SO)
2.药物预防
3.卵巢癌筛查
1.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SO)
首先,手术作为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方案,说到这,不得不提起安吉丽娜朱莉的案例,相信所有卵巢癌的患者家属都有所耳闻。在此,就不再给大家赘述了,不知道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她的故事。对于携带卵巢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下面会列出,也可以理解成携带这些胚系基因突变的家属)的高危女性,预防卵巢癌的首选、最佳的方案是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手术(RRSO)。
这里要跟大家强调的是,尽管手术预防的方法十分有效(术后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的发病风险可降至一般人的发病水平)但却会带来提早绝经以及因雌激素剥夺导致的包括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高在内的其他健康问题。所以业界对于是否选择RRSO仍有争议。
所以在这里,还是有提醒大家,在疾病方面,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件事情,要综合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之后再做决定。RRSO预防的效果好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它带来的其他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选择,是一个主观的问题,还望各位谨慎谨慎再谨慎。
如果你综合而谨慎考虑之后,决定实行RRSO,那么下表《不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患者的预防性手术建议》可供你参考。
2.药物预防口服避孕药能够降低一般人群的卵巢癌发病风险。年,一项对45项病例对照研究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每服用5年,卵巢癌总的发病风险降低20%(95%CI:0.18~0.23;P≤0.),服用15年后,卵巢癌发病风险减半,并且预防作用会在停药后持续30年以上,这一研究共计纳入例卵巢癌患者及例正常对照。Iodice等对5项病例对照研或回顾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能够降低BRCA突变携带者50%的卵巢癌发病
风险(RR0.50;95%CI:0.33~0.75),并且这一预防保护作用与口服避孕药的服药时间长短呈正相关而与具体的BRCA1或BRCA2突变无关。因为口服避孕药对BRCA突变携带者也存在相似的降低卵巢癌发病的预防作用,口服避孕药被一些学术组织提倡用于卵巢癌发病高危人群的预防。
口服避孕药会略微增加一般人群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因此,从理论上讲,也可能会增加BRCA突变人群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口服避孕药与BRCA突变携带者乳腺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却得出不一致的结论。Iodice等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口服避孕药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然而,年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却发现口服避孕药有增加BRCA1(OR1.19;95%CI:0.92~1.55)及BRCA2(OR1.21;95%CI:0.93~1.58)突变携带者乳腺癌发病风险的趋势,并且风险增加的程度高于一般人群,尽管这一趋势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虽然长期口服避孕药能够高危女性近一半的卵巢癌发病风险,但因其增加乳腺癌发病的潜在风险以及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不应常规推荐。
3.卵巢癌筛查
虽然目前缺乏阴超与肿瘤标记物(CA、he4)等筛查方式能够降低确诊卵巢癌时的分期或改善接受筛查人群生存的明确证据,多数指南仍推荐拒绝接受RRSO或者未达到RRSO最佳年龄的高危女性接受肿标与阴超的联合检查。
相关研究比较杂乱,但可以明确的是,做好筛查不能避免卵巢癌的发生,但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这里我个人也强烈年轻的高危家属应该做好筛查。
其他可能增加或降低卵巢癌风险的因素
1.月经史:
部分汇总分析提示,绝经年龄每延后5年,则总的卵巢癌发病风险增加6%,子宫内膜样癌及透明细胞癌风险增加最为显著(分别为19%和37%),但与粘液性癌无明显关联。
看到数据,可能有的没有认真阅读的家属会比较慌,毕竟19%与37%乍一看来风险很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患癌风险”增加的概率,而不是“患癌概率”。总的来说,无论卵巢癌还是其他癌种,患癌风险基数其实都很低,所以请家属们不要过于惊慌。这里举个例子,比如X癌种患癌风险基数为1%,那么如果患癌风险增加50%,那么X癌种的患癌概率仅为1.5%,即便是X癌患癌风险增加%,也不是说就就%会患癌,而是仅有2%的风险罹患X癌。
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文献中经常会犯下的一个错误,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些文章中的关键字眼。尤其是一些商业性质的科普平台,会以此来让人惊慌,以达到提高点击率和曝光量的目的。
2.生育史:
有生育史的女性卵巢癌发病风险相对较低,并且每多生一胎,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可以进一步降低10%-20%。生育能够降低所有类型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对于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的保护作用最强。
3.子宫内膜异位症:
该类患者发生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风险增加2-3倍。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规模研究提示如哺乳、非胆固醇类抗炎药物可以降低卵巢癌风险,但证据等级较低;不孕与促排卵药物、糖尿病等会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风险。身高、体质指数、体力活动、静坐生活方式、吸烟、喝酒、电离辐射等均与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存在一定关联。
在最后个人不发表推荐哪种预防方式的相关言论,无论是RRSO还是口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弊端。请大家在适当的时候酌情选择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且做好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特别提示不想收藏不用愁,向本